苏联军工发达,俄罗斯为何没有世界级汽车品牌?国内全是外国汽车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0-15 14:03:0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苏联的军工技术,那可是真正的“硬实力”,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下,都是无数国家看着眼红的存在。坦克、战斗机、导弹、核潜艇,哪一个不是横扫战场的“狠角色”?就拿今天的俄罗斯来说,虽然面临各种经济制裁,但那些先进武器依然让人不敢小觑。

但奇怪的是,为什么这样的技术强国,至今却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世界级汽车品牌呢?尤其是看到中日韩德美等国的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大显身手,俄罗斯的汽车工业却一直默默无闻。这个问题,一定得从苏联时期的汽车工业说起。

苏联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与背后的隐忧

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汽车工业曾达到巅峰。1976到1980年,苏联汽车出口全球180多万辆,年产量更是达到210万到230万辆的水平,这个数字在当时位列全球第六。

那时候,俄罗斯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伏尔加”“拉达”“莫斯科人”等车型,虽然现在看来这些车有些过时,但在那个年代,它们可是苏联国力的象征。

其实,当时的苏联不仅造汽车厉害,还能把汽车出口到世界各地。比如1970年开始,苏联就开始大量向东欧、中东和非洲出口汽车,甚至中国也曾进口过大量的苏联汽车。这些车虽然技术不如德国车精细、也比不上美国车豪华,但胜在皮实耐用,价格便宜。

尤其是苏联的卡车,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战斗种族”,耐造、抗用,特别是在极端条件下表现出色。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卡玛斯卡车仍然在达喀尔拉力赛这样的顶级赛事中多次夺冠。

不过,尽管苏联汽车工业曾一度繁荣,但它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首先,苏联的汽车技术并没有真正创新,大部分是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改进而来,缺乏自主研发。其次,苏联的汽车工业更多地服务于军工和重工业,民用汽车市场并不是国家发展的重点。

为了满足计划经济的需求,苏联在汽车生产中追求的是数量而非质量,导致许多车型技术落后,更新换代缓慢。于是,虽然苏联在全球汽车产量榜上名列前茅,但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汽车工业的技术基础却显得相对薄弱。

苏联解体后的沉沦

1991年,苏联解体,这对整个俄罗斯工业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以前由国家计划统筹的工业体系,瞬间失去了支持,尤其是汽车工业。苏联时期那些光辉灿烂的汽车工厂,大部分在解体后陷入瘫痪状态,很多工厂甚至停产、倒闭,俄罗斯汽车工业因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在苏联解体前,苏联年产量曾达到230万辆,乘用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100%。但解体后,俄罗斯的汽车产量急剧下降,乘用车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侵占。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俄罗斯乘用车的销售量仅为168万辆,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中国电动车销量的6.4%。这样惨淡的销售数据,让俄罗斯的汽车工业显得格外尴尬。

那么,为什么俄罗斯在继承了苏联强大的工业基础后,却无法在汽车领域取得同样的成功呢?这与几个原因密切相关。

一条走到极致的“单行道”

首先要说的就是军工产业的优先地位。苏联时期,国家为了应对冷战,集中资源发展军工技术。这一点在苏联解体后仍然影响深远。俄罗斯的工业资源和人才大多被优先分配给了军工产业,而民用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始终得不到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有一个经典的场景可以形象地展现这种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的苏联,一名顶尖的工程师可能花费数年时间开发出一款世界领先的坦克系统,而一旁的汽车工程师只能用老旧设备制造几十年前的车型。

他们甚至开玩笑说:“我们有能力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却没办法造出一辆让人愿意买的家用轿车。”

这种“畸形”发展模式,导致了苏联及其继承者俄罗斯的民用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汽车工业自然也难以逃脱这一命运。尤其是在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俄罗斯的汽车制造技术缺乏创新和竞争力,无法与其他国家的品牌抗衡。

俄罗斯汽车工业衰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品牌的强势进入。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逐渐开放了市场,外国汽车品牌大举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本土品牌很快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1990年代,西方和日韩汽车品牌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迅速占领了俄罗斯市场,尤其是在乘用车领域,俄罗斯品牌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例如,德国大众、丰田、本田等品牌迅速在俄罗斯建立了生产线,依靠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技术,迅速占领市场。而俄罗斯本土品牌则由于长期缺乏创新和资金支持,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到2023年,俄罗斯本土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甚至连国内市场的份额都被外资品牌蚕食殆尽。

此外,与日韩等国不同,俄罗斯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设施也相对薄弱。俄罗斯缺乏先进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使得本土汽车制造企业在技术上受到限制,难以实现创新和突破。

希望中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加深,俄罗斯汽车工业逐渐开始与中国企业展开合作。例如,2022年雷诺退出俄罗斯市场后,俄罗斯将其经营多年的伏尔加汽车厂以象征性的1卢布出售给了俄罗斯中央研发汽车和发动机研究所。

这一事件被视为俄罗斯政府试图复兴本土品牌的象征。在复兴“莫斯科人”这一经典品牌的计划中,中国的江淮汽车也成为了合作伙伴之一。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俄罗斯汽车工业开始引进中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希望能借此实现快速复苏。

不过,虽然中俄合作为俄罗斯汽车工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就此解决。中国企业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能否帮助俄罗斯打造出世界级的汽车品牌,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尤其是在全球汽车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俄罗斯能否通过与中国合作,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俄罗斯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一个国家在工业结构上的偏颇所带来的后果。从苏联时期的辉煌到如今的低迷,俄罗斯的汽车工业依然面临着技术落后、创新不足、国际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

即便有着丰富的军工技术积累,俄罗斯在乘用车领域却迟迟未能推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但另一方面,随着中俄合作的深入以及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俄罗斯汽车工业也许还有希望实现新的突破。

未来,俄罗斯如果能够借助外部力量、引入先进技术,或许能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然而,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汽车工业想要真正崛起,必须在技术创新、市场推广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下大功夫。否则,俄罗斯的汽车品牌可能仍然无法走出国门,继续在全球市场上扮演“小透明”的角色。

参考资料:

俄罗斯军工那么厉害,为什么轻工业却发展不起来? 澎湃新闻 2020.8.31

0 阅读: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