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中方:胸闷患者的福音

薨新北 2025-02-17 04:50:23

胸闷气短,这一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常常让患者感到胸部憋闷,呼吸费力,仿佛有重物压在胸口,令人苦不堪言。在中医看来,这一症状背后,实则隐藏着气血失衡与脏腑功能失调的深刻机理。

中医有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共同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气血运行不畅时,胸闷气短便如影随形。长期情绪抑郁、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心肺功能受累,胸闷之症由此而生。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或瘀血阻滞脉络,亦能引发胸闷,此乃气血不畅之另一途径。

脏腑功能失调,亦是胸闷之症的重要诱因。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心肺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顺畅,呼吸自然通畅。若心阳不足,鼓动无力,心血瘀阻,则胸闷心悸;肺气虚弱,宣降失常,则呼吸气短,喘息不得卧。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奉于心肺,胸闷之症亦随之而至。此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阻滞气机,胸闷之症更添一层。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不归元,呼吸浅短,动则气喘,胸闷之症愈发严重。

面对胸闷之症,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健脾润肺、补气生津等治法,旨在恢复气血运行,调和脏腑功能。针灸、食疗等方法,亦可作为辅助手段,缓解症状,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个体化、整体调理的优势,在此得以彰显,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然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于,胸闷之症,实则大阴阳失衡之体现。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能量学说强调,大阴阳代表着能量的强弱,若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小阴阳失衡),必是大阴阳系统出现了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能量打开命门,气便如同游离的日光,四处游荡,形成浮阳。浮阳所到之处,烘烤着体内的津液,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症状,胸闷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胸闷的问题,必须从大阴阳的视角出发,补肾益精,让肾的能量充沛起来,从而打开命门,引火归元,使游离的气归其位。如此,精化气、气化精的循环方能恢复正常,肝肾同补,生精生血,身体方能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胸闷之症,虽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中医气血失衡与脏腑功能失调的深刻机理。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胸闷之症实则大阴阳失衡之体现。只有从这一高度出发,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胸闷的问题,恢复患者的健康与和谐。愿每一位中医同仁,都能在这条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