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乐华娱乐旗下虚拟女团A-SOUL在2025年以年收入1.2亿元首超一线演员杨紫时,娱乐圈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这个由五位虚拟少女组成的团体,凭借“永不塌房”的标签和电影级动捕技术,仅用三年便从二次元小众圈层杀入主流市场。她们在B站的直播单场打赏超259万元,代言从肯德基到奢侈品牌全面开花,甚至登上冬奥会舞台。真人明星的危机感,从未如此真实。
虚拟偶像的崛起绝非偶然。5G网络、AI驱动和光学动捕技术让A-SOUL能每周直播超8小时,实时互动堪比真人偶像。粉丝为“永不崩人设”的完美偶像买单:嘉然生日会直播3小时吸金125万元,珈乐单月创收214万元,背后是Z世代对“可控情感关系”的狂热追逐。而真人明星频频翻车、代言解约的现状,让品牌方开始转向虚拟偶像——既无需支付天价片酬,又能规避“塌房”风险。
但这场“数字革命”暗流涌动。A-SOUL曾因中之人的薪资纠纷爆发“珈乐休眠”事件,粉丝集体抗议揭开了虚拟偶像产业“人皮分离”的残酷真相。即便技术能复制表情动作,中之人与虚拟形象的情感绑定仍是最大软肋。此外,虚拟偶像带货转化率仅为真人明星的30%,过度依赖打赏和周边收入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面对冲击,真人明星阵营开始反击。杨紫工作室宣布推出“数字分身”参与直播,王一博尝试与虚拟偶像同台演出,试图以“虚实融合”守住流量阵地。平台方则加速布局:抖音上线虚拟主播扶持计划,腾讯打造全息演唱会,B站斥资升级动捕技术。这场较量背后,是480亿元市场规模(2025年预测)的诱惑,更是对“偶像本质”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