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闷压抑的精神病院高墙之内,隐藏着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那是关于自由、反抗与人性的探索。
《飞越疯人院》,这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经典美国剧情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创作的长篇小说《飞越布谷鸟巢》,影片于1975年在美国上映,直到今日看来,这部电影依然震撼!该片在第4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大放异彩,荣获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五项大奖,成为史上第二部同时揽获奥斯卡五项大奖的佳作。《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豆瓣9.1
1963年,美国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隐匿于丛林边缘,院内聚居着形形色色的精神患者。某日,青年麦克墨菲在教养院军官的武装押送下,踏入了这座看似平静的疯人院,开启了他意想不到的际遇与挑战。据说,这青年在教养院内胡作非为,还涉及一起未成年少女的案件,因此被视为“疯人”嫌疑犯而被送入精神病院。然而,麦克墨菲实则是一个身强体壮、性格豪放的青年,他并没有精神病,只是为了逃避苦役,假装精神失常,从监狱转至精神病院。
然而,麦克墨菲进入精神病院后,却发现这里并非他想象中的轻松自由之地,而是处处受限,连抽烟这样的小事都被禁止,家属带来的香烟也被悉数没收。主治医生找他谈话,指出他在教养院的一系列“反常”言行,因此他需要接受特殊治疗。在精神病院中,麦克墨菲结识了比利等几位病人,还有一个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但他总是沉默寡言,目光呆滞,仿佛失去了灵魂。麦克墨菲试图与他交流,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而看管他们的护士长则是一个凶狠的女人,她常以提问、责问的方式戏弄、侮辱病人,这激起了麦克墨菲的愤怒。麦克墨菲屡屡向医院权威发起挑战,从提出观看棒球赛转播的请求,到对抗严苛管理,更亲自带领病人出海捕鱼,以此激发他们内心的活力与斗志。然而,这些行为让院方感到头痛不已,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无法忍受疯人院生活的麦克墨菲,开始计划带领一众病人逃离这个牢笼。
在圣诞节之夜,他和病人们在住院大厅举行了一场迪斯科舞会,尽情跳舞、喝酒,将医院闹得翻天覆地。护士长闻讯赶来,带领一批打手对病人进行镇压。病人比利在当众侮辱与恐吓下,歇斯底里发作,最终用碎玻璃割开了腕动脉自杀身亡。愤怒至极的麦克墨菲朝护士长扑去,双手紧紧扼住她的脖子。事后,麦克墨菲因这些行为受到了医院的严厉惩罚,最终被施行了脑切除手术,失去了意识。
印第安人酋长发现后,不忍心让病友们看到麦克墨菲的悲惨下场,用枕头结束了他的生命,然后砸坏医院的铁窗,逃出了疯人院。在这个看似平静的疯人院里,实则暗流涌动,每一个角色都背负着自己的故事和秘密。影片以疯人院为背景,构建了一个隐喻丰富的社会缩影。
在这里,规则与束缚如影随形,每一个角色都像是被无形之网紧紧束缚的囚徒。当自由之魂麦克墨菲闯入这片被规则束缚的天地时,一场关于挣脱束缚、追寻自由的壮丽冒险悄然拉开序幕。这部电影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穿透了70年代美国社会的沉闷与压抑,直击人心。
影片的色彩运用与场景设计堪称精妙绝伦。黑与白的单调色彩、方形门窗与铁丝网的重复出现,共同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窒息的氛围,与影片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呼应。这种视觉上的压抑,恰恰增强了观众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使得影片的寓意更加深远而丰富。《飞越疯人院》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的狂欢与挣扎,都不过是麦克墨菲在疯人院中的孤独抗争。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在震撼之余,对人性、自由与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讨。
导演: 米洛斯·福尔曼编剧: 劳伦斯·奥邦 / 博·古德曼 / 肯·凯西 / 达尔·瓦瑟曼主演: 杰克·尼科尔森 / 丹尼·德维托 / 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 路易丝·弗莱彻 / 威尔·萨姆森 / 更多...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1975-11-19(美国)片长: 13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