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这部作品,是2024年电影圈的一个重磅惊喜。
在这个充满童真的故事里,我们不仅寻找到了自己年幼时的碎片记忆,同时也在换位思考后获得了更多关于人生的答案。
剧情看起来仿佛很零碎,思维跳跃性极强,需要深入思考才能衔接并还原全部的故事,但所有细节都是为了核心主线而服务的。
前后逻辑自通,没有明显的拼凑痕迹,叙事相当流畅。
影片中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也是力透纸背。
这部作品中,其实处处都充满了讽刺和荒唐的味道,很多内容更是细思极恐,根本不应该被贴上喜剧的标签。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温暖治愈的电影,讲述了一个调皮捣蛋学生不上课的日常。
那么,你大概率没看懂这部电影。
我认为自己应该是搞明白了,所以把认为是正确的深度解析写了下来,分享给大家。
如果有想不清楚的内容,可以参考下叶秋臣的这篇文章,真相都藏在了细节里。
以下内容涉及大量剧透,未观影者若介意请慎入。
1.关于主创
该片由王子川导演兼编剧,他本身还是一个演员。
最早是执导话剧出道的,2019年开始转战电影圈,曾经参演过刘德华主演的《人潮汹涌》。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曾用名:《漫漫长日》)是目前为止王子川涉及的作品中,豆瓣最高分的电影,成功迈过了8分门槛。
王子川导演的镜头嗅觉是很敏锐的,并且极少出现话剧导演的影子。
情感真切,场景朴实。
很多画面都让人仿佛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那个熟悉的地砖颜色,班主任去开会的阶梯教室,以及摇一摇吃起来嘎嘣脆的烧烤味干脆面。
若非有过人之处,又怎么会获得英皇电影的青睐呢。
主角团基本都是小演员,岳昊(饰演朱同)凭此片斩获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亚洲新人奖最佳男演员奖,算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开端。
马千壹(饰演贺娜)的知名度相对高一些,她曾参演过电影《我不是药神》《深夜食堂》和《三大队》,以及电视剧《大唐狄公案》《昆仑神宫》《赘婿》和《故乡,别来无恙》等作品,大众相对熟悉。
徐艺瑄(饰演刘诗瑶)也是各种角色的童年演员,比如电影《妈妈!》以及电视剧《超越》《长月烬明》《猎罪图鉴》和《花间令》等等。
方东海(饰演徐建立)是《天真派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王浩宇(饰演张秋)是《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里的大头儿子。
过去,他们都是以配角和回忆的形式存在于影视作品中,只作为“绿叶”而存在。
如今,《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中他们终于成为了“红花”,绽放出独特的花香。
看着小演员们的出色表现,就会萌生一种后继有人的感慨。
电影里还有一众明星做“绿叶”配角,王珞丹、金世佳、张本煜、李勤勤、黄小蕾、范湉湉等等,均有客串出演。
“红花”和“绿叶”换位,擦出了不一样的惊喜火花。
2.关于幻想
有人说,这部电影有点闹哄哄的,很多地方没看懂,尤其是一些非现实的因素。
其实,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应该也有这样的“超能力”。
好奇小偷是什么模样,然后把他们想象成一个拥有巨鸟面孔和人身的怪物。
这样的小偷,就可以在关键时刻快速“偷”走自己考得很烂的试卷。
“丢”这个行为,就从主观变成了客观。
也会在自己即将被当众批评时,幻想一个能够从天而降的救星,哪怕是外星人也好。
外星人和牛老师在教室外走廊打架这段戏过于精彩,以至于后面的剧情都稍显黯然失色。
从老师既不害怕也不惊讶的神情,以及教室里其他小朋友不为所动的细节,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一幕仅仅发生在朱同的脑袋里。
否则动静那么大,还能像无事发生一般,不现实。
那么,这个外星人又从哪来的呢?
我们在朱同校服背面找到了答案,那是他幻想出来的小伙伴,朋友们来出手相助了。
曾经,我们管这个东西叫做“想象力”。
结果外星人被牛老师打倒,朱同的内心挣扎也被迫结束了。
他像外星人小伙伴一样,心里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由于朱同弄“丢”了给家长签字的考卷,所以牛老师又拿出一份新的让他重新做,并写了一段话阐述事情原委。
怎么处理卷子,又成了难题。
朱同想起了早上喝的半袋豆浆,他开始有了尿意。
这个尿意,其实暗指了他的心理压力。
所以,我们看着朱同手上拎着的豆浆越来越多,越来越沉,压垮了他。
最后,漏掉了。
这处剧情也设计得很妙,豆浆袋子破了,液体喷了出来。
朱同也需要去厕所解决自己的尿意,由此引出了便便怪。
便便怪靠着吃纸为生,试卷就是他的食物。
不假思索,朱同马上将试卷给便便怪双手奉上,又一次将试卷的丢失从主观变为客观。
是便便怪抢走的,并非他有意扔掉。
接着就到了广播操环节,朱同的自创动作与众不同,但很有活力和冲劲儿。
此时,教体育的窦老师来到他身边,称赞他做得很棒。
这大概是朱同极难得被认可的时刻,终于有一件事能和家里的长辈们讲讲了,一定会让他们开心的,他绝对不能搞砸。
事实上有没有窦老师拍他那一下呢?
我认为是没有的。
窦老师说自己不记得,有可能是一种婉拒,有可能真是一种健忘,毕竟对于他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而已。
但对于朱同而言,这件事却太重要了。
他反复去找窦老师确认自己有没有被拍,就出现了那个躲在屁股后面隐形的小怪兽,也是他幻想中帮助自己的那些存在。
在没有真正问出口之前,那个隐形的小怪兽会一直拍打他的屁股,不断“鼓励”朱同去毛遂自荐。
朱同的内心,其实是自卑和怯弱的。
在作文结对子环节,他其实很想主动申请和刘诗瑶一组,但始终没有说出口,后续在张秋面前即便很馋干脆面直舔嘴唇也没有主动要一口,这些就像面对窦老师时一样。
因此,他的心里便产生了这样一个角色,赋予自己勇气的隐形小怪兽。
只是,我们没看到怪兽的模样。
“怪兽”们,变得逐渐隐形了,慢慢不见了。
后来,这些帮助朱同的小伙伴们,逐渐从非现实的幻想角色,过渡到现实里的宋老师和同学们,游戏厅里那个不愿意服从规则的大英雄,以及那些闪闪发着金光的“好”字,甚至是分身和隐身的自己。
这个安排其实是在暗示,朱同的“幻想”能力正在慢慢消失。
他也在逐渐从“不合群”,变得“合群”。
所以,朱同在三年级丧失的“超能力”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童真”。
3.关于现实
将上述所有幻想的剧情全部剥离,你会看到另一个现实的故事。
转学生朱同来到新学校之后,学习成绩跟不上,也交不到要好的朋友,每天要挤公交车上学。
早餐经常被拥挤的人群给搞丢了,就连豆浆也怕全都撒了只能快速喝完,衣服弄脏了也没办法,唯有被迫不拘小节。
片头中龙里实验小学的大蒜种植角落里,只有朱同的大蒜没有发芽,意味着他始终没有被接纳和认可,显得格格不入。
成绩不好,数学考试只有36分,不敢找家人签字。
一来是怕挨骂,二来是不想老人担心,他们年纪都大了。
灵机一动找小卖部的老板买了一支笔,试图让对方给自己签字交差,但被狠狠拒绝。
这个老板呢?
暗地里给很多学生都签过字。
连他都在排挤这个“转学生”。
家住得很远,所以总会面临迟到的风险。
站在门口那个喜欢在老师面前邀功的“小领导”,肩膀上有两条杠,非要朱同说出自己是哪个班的。
朱同不想说,因为他知道一旦说了,那犯错和批评就坐实了,毫无转圜余地。
于是,他只能逃跑。
过关斩将,好不容易摆脱了小领导,接着又迎来了收作业的小班长。
小小年纪就戴着眼镜,平日里的压力想必也不少。
黑板上写着“今日迟到:朱同”,好在这些字没有出现在校门口那个小领导的本子上。
牛老师让他去教导处李主任那里接受训话,那是问题学生的聚集点。
朱同认识了喜欢吹泡泡的贺娜,也与张秋成了朋友。
张秋借了两本朱同的教材书,垫在了即将要被他爸爸踢的地方。
果不其然,家长教训孩子的方式还是如此的野蛮和暴力,草率和漠然。
门口挂着达尔文的名人名言——敢于浪费哪怕是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那么,等在教导处门口的学生们,他们的时间是在被谁浪费呢?
为人师表,也并非都是因材施教的模样。
是不是所有老师都如此呢?
答案是否定的。
宋老师就与众不同,即便面对打赌吃笔帽的男同学,也没有狠狠指责对方往女同学脸上画彩笔道的行为,而是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危。
她是朱同生命里的一束光,会给没认真吃早餐的他拿来剥好的鸡蛋,还会在课堂上赞美他学习速度很快,生活能力极强。
那么,这种极强的生活能力从哪而来?
自然是从生活中而来了,因为他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朱同说,他妈妈不方便,姥姥姥爷身体不好,也不知道爸爸住在哪。
张秋说自己梦见爸爸被老虎吃了时开心地笑醒了,接着又对朱同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他觉得没有爸爸才是更好的。
从朱同的沉默,以及种种细节都表示,他生活在单亲家庭,由老人抚养长大,爸爸根本不管这个家。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不是他。
在整部电影中,朱同一直寻求的都是被认可。
此前在宋老师那里获得过赞美,若是能在体育窦老师这里也被嘉奖,似乎就是一个三年级小朋友的人生巅峰了。
于是,朱同脑袋里幻想着他参与的广播操比赛获得冠军,刘诗瑶与贺娜同时为其颁奖。
可现实中,他想获得认可远比想象中更困难。
英语课上没带教材被老师赶出去找,恰好碰上校长给来参观的领导介绍情况。
朱同又听到了那个令他窒息的问题,你是哪个班的,怎么不上课。
一旦说了,“罪名”又坐实了。
他很想像早上碰见徐建立时那样,尽快逃走。
但面前的大人们就像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看似是“装病”,实际是某个地方真的“病”了。
被老师带去医务室,撒谎说哪哪都疼,于是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去医院做手术。
害怕挨刀子,就说自己突然不疼了,诊断就瞬间更改为胃痉挛。
断症也真是草率啊。
大人们草率和漠然的事情,又何止这一件啊。
离开医务室前,朱同再次被问了那个自己最恐惧的问题。
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即便只是在记录本上登记而已,但朱同早已将此与早上迟到和没去上课这两项罪名关联,自然犹豫。
脑袋里火速生成了一个假名,叫李强。
挺好,毕竟学校的标语就是“未来自强”,押韵了。
二年二班的李强同学,倒霉地又撞见了校长和领导们。
而且,就在二年二班的门口。
谎言被当众戳穿,最后一根稻草也被压垮了。
请家长。
朱同难受极了,因为他不想家人为自己操心,只希望能给他们带去一些好消息,没想到竟是晴天霹雳。
所有老师看起来都铁面无私,唯有求助夸奖过自己的宋老师,由此接下了写检讨书的副本任务。
足球落在他的脚下,还回去的时候不小心打到了正在玩篮球的人,反而被飞来的篮球砸中了脑袋。
这场戏也妙极了。
朱同就是这样,在追求和获得的不同之间,反复横跳。
那些幻想里的怪兽帮手们,几乎再没出现了。
因为鼻子流血,所以朱同回到教室,意外发现贺娜在翻其他同学的东西。
当初在教导处时,贺娜就是被批评了这个问题。
朱同坦然,表示只要不翻他的东西就行。
贺娜说,你有什么值得我翻的。
连被“欺负”,朱同都是没有资格的。
他们一起看金丝熊,就是黄金仓鼠。
还翻看了刘诗瑶的日记本,里面闪着金光。
这个金光是什么?
后面的戏里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好”字。
从此处开始,贺娜的人设开始变得丰满起来。
她不再是一个高冷不说话的孤僻小女孩,而是能够在朱同鼻子受伤时丢出一卷纸的“帮手”了。
导演专门留了一处贺娜结巴说错台词的戏,没有重拍,也没有删。
他大概想说的,就是小孩子本身就是会犯错的,王子川导演所求,大概讲究的就是一个“本真”。
吹泡泡的贺娜突然消失了,就像他曾经的那些怪兽小帮手们一样。
在尝试融入的过程中,朱同似乎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他的世界里,逐渐从“幻想”过渡到了“现实”。
学校门口的小吃摊被扫荡,他只想拿走自己带来的鸡蛋,鸡蛋就是他目前最珍视的东西了,他不能再失去。
哪怕是被混混们卸了一条腿,也不能耽误早先定好的彩排。
这个鸡蛋,就是广播操比赛。
结果,混混将他带到地下游戏厅,一番混乱之后,鸡蛋又碎了。
他唯一的念想,也没了。
“我蛋碎了”大概是个笑点,但叶秋臣在看此处的时候,却根本没有笑出来。
因为我知道,没什么可笑的。
贺娜第二次将纸递了过来,教授朱同在心情不好时,就在手心里写“好”字的方法。
那个“好”字金光闪闪飞走了,在天空中变成了灿烂的烟花。
朱同将金光闪闪的“好”字画在了黑板报的手上,却被教导处主任指责,要求他擦掉。
可是朱同才刚刚获得了新的信念,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所以他又想跑。
当贺娜告诉朱同怎样去写作文时,她提到重点是多读书。
贺娜这个角色是一个发挥空间很大的人物,但电影对其的刻画属于浅尝辄止,有些意犹未尽。
她的作文满分,是通过汲取大量课外读物的养分才拿到的,与那些抄袭的同学根本不一样(此处似乎比照现实,意有所指)。
但有什么用呢?
老师也没看出抄袭的作文,仅仅换了几个关键字,就给了满分。
大人,还是那样的草率和漠然。
小卖部的老板亲眼看着朱同都带到了游戏厅,竟然无动于衷。
与他拒绝给其家长签字或许是相互对应的,朱同不属于这里,他的闲事自己也不要管。
又是一次大人的草率与漠然。
电影里反反复复地强调,就是不希望观众忘记这个重要的观点。
游戏厅里,朱同幻想着那个英雄可以拯救所有人,最后只现实地得出一个残酷的结论。
这世界没有幻想,只能自己救自己。
所以,必须要把检讨书写好。
但怎么写呢?
贺娜说,没有教人写检讨的书。
因为“好事能抄,坏事不能抄”。
“好”与“坏”,其实是很难定义的。
“好”是千篇一律的,“坏”是特立独行的。
完成自己阶段性的小帮手任务后,贺娜又一次吹着泡泡消失了。
接棒的是张秋,那个借教材防挨打的淘气小子。
张秋作为写检讨的经验大户,带朱同去了秘密基地,又强调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重点。
原来朱同做的每件事,都是以帮助的初衷开始的。
校长的照片嘴唇颜色掉了,他为了防止不同就给所有人都补了色。
模仿清洁工烧落叶,意外烧到了窗户闯了祸。
话筒不好使,最开始他只是想修,没想到越帮越乱。
在张秋的辅导下,朱同数着稿纸格子写标题,很快掌握精髓将检讨书写完了。
阶段性任务完毕,张秋也神功加身飞到天上去了。
接着,朱同回到了厕所。
便便怪正在做题,他从那里拿回了自己丢弃的试卷。
这个帮手再出现时,早已经不是帮助他的存在了,只是上个阶段还未消失的怪兽而已。
检讨书塞进了门缝,很多闪着金光的“好”字飞了出来。
朱同也心情大好,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如愿去参加团体操排练了。
碰上徐建立,朱同的奔跑也不再是沮丧的逃跑,而是带着明确目标的前进。
他们经过了这一天发生的所有场景,看到了诸多藏在背后的秘密。
接着,朱同用游戏厅里学到的“自救”秘籍,打败了徐建立。
最后,他终于来到了操场。
广播操排练,是这一天时间里,朱同唯一没犯错的时刻,甚至比其他的同学都要卖力。
他把自己的部分学得很明白,跟着刘诗瑶一起往前跑。
最后,Ending Pose定在了“时代在召唤”的牌子上。
朱同,刚好在“召”字后面。
可这部电影里最讽刺的点,就在于结局的设计。
时代在召唤,可“召”字将朱同挡得严严实实,明显他不是被召唤的那个,他没有办法被“同化”。
不论是哪种理解,对于三年五班的朱同而言,他都是通过抛弃才有了获得。
作为学校的试读生,在经历种种之后,朱同最后还是转回了原来的学校。
片尾的画面里,张秋对朱同说,我想了一上午,好像没在学校见过你。
是啊,他本来就不属于这里。
或者,根本不应该来到这里。
朱同有自己的天赋,他抗压能力强且乐观向上,同时绘画和生活技能方面都很厉害。
校服上画的都是自己创作的形象,然而牛老师只会戏谑他是“朱同大画家”,教导处主任只会让他把修改的板报擦掉还原。
完全忽视了他的优点,“因材施教”成为了挂在嘴上那句很漂亮的词。
宋老师,只是极少数。
如果朱同不是被召唤的孩子,哪些人是呢?
像刘诗瑶那样的,班里的好学生,老师的好帮手。
身边所有的人都喜欢她,在朱同的幻想里刘诗瑶就是一朵美丽的小黄花,而贺娜只是杂草般的存在。
刘诗瑶就代表了那些听话,懂事,得体的“小大人”。
明明只是孩子,为什么要被称为“大人”才可以获得认可?
那五个满分的同学,同意与低分的人进行结对子互助,仅仅是因为他们听老师的话,且能凭此获得期末的思想品德加分。
他们已经熟知了这个世界的规则,知道怎样可以通过“努力”去迎合并获得奖励。
可是,这应该是孩子们做的事吗?
孩子们,本应该慢些长大。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大人”。
如果,让学生们听话,只是为了方便管理和驯化。
如果,某种教育的存在,只是为了让特色泯然于众人。
那么,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懂事和听话,是最大的需要。
需要,也是毒药。
电影的最后,背景音里提到了朱同姥姥说的话。
只要每天笑呵呵,得到的总比失去的多。
是啊,在如此时局之下,我们能改变什么呢?
我们无力去改变这一切,只有调整心态,不断磨掉自己的棱角去适合社会的规则。
讲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对大环境而言,根本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我们对此的批判,有意义吗?
也没有。
像不断给学生说英语的蒋老师一样,底下坐着的人,大多数是听不懂这些的。
像外星人出现在牛老师面前一样,他带着许多无解的问题而来,想请教却被无情地打回。
像体育场的围栏外面长着的杂草,明明长得比校园里都要茂盛,但没有孩子能翻出那面围墙。
是朱同吗?
是他,也是我们。
我很想念那个“现实”之外,沉浸于“幻想”之中的朱同,期待未来还能与“你”再重逢。
还能吗?
能吗。
再见了,三年五班的朱同。
再见了,曾经的我们。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