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烟台人”乘船出海躲避捻军的两则记载,来自于福山旧志

胶东的小故事 2024-08-01 21:00:34

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捻军曾两次进攻胶东半岛。登莱二府下属各州县,大多受到战火波及。由于年代相对较近且战火带来的死伤较大,清末民初各地修纂的府州县志对之都有篇幅较多的记载。关于捻军两次行军的大体经过,网上可以检索到大量的介绍,本文就不再赘述。此次主要是想分享两则与躲避捻军有关的小细节。

根据记载,捻军装备有大量的骡马而缺乏火炮等重武器,因此其行军速度虽快,但攻坚能力较弱,并且只擅长陆上作战(没有成规模的水师)。在此背景下,胶东地方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保。一是凭借城池或者险要之地进行据守(当时半岛丘陵地区修建了众多的圩子墙,其中尤以纵贯宁海、文登两地的昆嵛山石墙有代表性),二就是乘船出海躲避。

乘船出海躲避捻军的情形,在掖县、黄县、福山县、宁海州等地都曾出现。本文要分享的这两则案例,具体记载于民国版的《福山县志稿》中。

具体而言,这两则案例的主人公都来自于“烟台商埠”周边。当时的烟台,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但又没有城垣,因此被捻军视为重点进攻目标。虽然清廷对于烟台商埠的防御比较重视,但战火之际,人心难免浮动,当地就也出现了乘船出海躲避的现象。

其中一则案例的主人公名叫刘怀奎(字次垣),他是福山县奇山社人(清初裁奇山所,设奇山社),有庠生的功名。捻军第一次进攻胶东时,刘怀奎便准备了一条大船,载着众多逃难者出海躲避。对于他的举动,县志记载道:

“(刘怀奎)家居濒海,咸丰辛酉,捻匪扰登莱,具大艘以处避难之人。事平且资遣其贫者,又捐资设立义塾,经理粥场,终身不倦奉。旨给予乐善好施匾额。”

另一则案例的主人公名叫孙永甡(字捷三),他来自奇山社芝罘屯村,为例贡生出身,平日同样勤于公益。捻军第二次进攻胶东时,孙永甡也选择乘船出海。县志称:

“同治丁卯,(孙永甡)闻匪耗,独力买舟,载村人航海,乡人咸德。”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上两则案例只是笔者阅读福山县志稿时随手所做的读书笔记,并没有详细打听考证具体细节。但通过这些简略的记叙,也不难想象出当时战火对半岛的影响了。

0 阅读:0

胶东的小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