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4月9日据官方新闻报道了一条好消息:在1986年山东省发生的一起命案,仅靠微量的物证在2025年终于破获成功。
1986年10月2日,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博山区派出所接到了群众报警。
称在博山区某单位的值班室里,有一名年轻职工周某被残忍杀害。
一听是命案,派出所所长立马电话通知了刑警队,让他们去现场勘察。
紧接着就带着民警骑着自行车马不停蹄的赶到现场。
到现场后看见年轻女性周某瘫倒在地上,已经没有了呼吸,周围还有一大群看热闹的群众。
两人赶紧对现场进行封锁保护,防止现场被破坏。
多好的一个姑娘,正值青春大好年华,就这么没了。
只是由于当时科技比较落后,监控还没有彻底普及。
现场以及周围都没有监控,也没有目击证人,给警方大大增加了破案难度。
市、区两级公安也对此高度重视,调度一批精干力量成立专案组。
就连山东省公安厅也派来技术骨干亲临现场,对这个案件展开调查。
值班室的面积非常狭小,到处堆放着生活物品,整个场景显得混乱不堪,民警能提取到的线索非常稀少。
即便是对现场的痕迹物证认真细致的提取,也只是找到了一件含有微量血液的物证以及几条不清晰的指纹纹线。
在当时的年代,对于破案仅靠两条腿的民警,这样的破案难度无疑是非常大的。
民警还在现场找到了一些散落的毛发。
那会儿的刑侦技术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支持做DNA比对,这些毛发其实对案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但是秉着的不放过一丝一毫线索的理念,民警将这464根毛发也收集起来。
这也为日后破案奠定了基础。
随后民警对周围进行侦查,发现周某的食宿就在案发现场附近,累了就直接打个地铺休息,也没有找到额外的线索。
民警也对周某的人际关系进行了调查,得知周某并没有与其他人有什么深仇大恨。
最多就是小吵小闹,不至于去杀害周某。
一时案件进入了焦灼的状态。
一条条线索被摸排上来,又一条条的被否定,民警穷尽所有的侦查手段,但仍然无法确定罪犯的身份。
曾经参与这个案件的退休民警说:直到我退休的时候,案子都没有破,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打不开的心结。
30多年来,博安市公安局从未放弃对此案的侦查。
即便周某的家人早已不抱希望,但民警从来没有放弃。
无论破获什么案件,都会跟这个案件的痕迹物作比对,希望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身影。
这些年间,博山的刑警大队还经历了三次搬迁。
此案的档案资料也跟着迁移,但是一份资料都没丢失。
那些少量的物证不仅没有遭到任何破坏,还会定期检查完整性,这也对后续破案提供巨大帮助。
公安局刑侦支队的民警说:破案的“钥匙”就在这些一丝一毫的痕迹物证中,只要保护好这些原始物证,随着刑侦技术的突破,就会有破案的机会。
公安局这么多年的坚持并没有被辜负。
就在2025年3月,通过痕迹,生物信息各种技术的比对,民警终于在无数信息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线索。
通过这个线索直接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张某。
在确定张某的身份信息后,考虑到在抓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民警并没有贸然去抓人。
他们先对周围展开布控,为了摸清张某的作息规律,派民警日夜监控。
在调查清楚后根据这些制定了一个周密的抓捕计划。
39年的时间,张某早就认为自己已经逃之夭夭,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迎来正义的制裁。
没有一丝意外,专案组顺利将他抓获。
此时的张某已经白发苍苍,对民警的抓捕也没有过多的抵抗,手铐出现的一瞬间,他就低下了头。
在大量的证据面前,他如实供述了杀害张某的事实。
只是他如今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让他过了39年安分日子,还是让人愤愤不平。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或许有些罪犯当时逃过了刑法,但警察从不会放弃为被害人还一个公道,犯人终将会被绳之以法。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在如今的科技面前,大家认为还会发生侦破时间这么长的命案吗?
信源:官方新闻文章发布关于“命案现场464根毛发被警方留了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