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永不停息,永远追赶鲜花的养蜂人们

理想吕 2024-11-18 08:18:39

生产甜蜜的人们

‌我国并不是最早采集和食用蜂蜜的国家,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在西班牙的壁画中就有女子攀藤采蜜的图案。

至于人类依靠人工养殖蜜蜂采蜜的记载,发生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第五王朝的寺庙里,遗存有刻着养蜂人向蜂窝吹烟驱蜂的浮雕,这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蜜蜂的史实。

我国采集野生蜂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蜜”和“蜂”的字样,到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甚至还出现了蜂蜜酒的记载。

‌我国要到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才有了养蜂的记载,发生在甘肃天水,人们通过砍下野生蜂窝并将其移至家中进行饲养。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蜜蜂品种和活框养蜂技术传入我国,这对我们的养蜂业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能够漂泊各地的职业养蜂人们。

01 花期的追赶者

赶花期,是每个养蜂家庭一年四季都要考虑的大事。

一片园、一座山、一个地方的花蜜产量有限,而且过了花期就无蜜可采,所以要想把蜂养好、采到更多的优质蜂蜜,就不能局限于一个地方。

时间长了,经验多了,全国何时何地开什么花都知道,养蜂人就得全国各地到处跑,这就是赶花期。

不过,每个地方的蜂农们掌握的信息不一样,喜欢的蜜源也不一样,比如有的蜂农就主要赶槐花、荆条花、油菜花和枣花的花期,一般来说,因为这些花的产蜜量高,收成好,厂家也喜欢大量收购。

就像安徽黄山市的养蜂人们,他们一般先在每年3月留在安徽省内赶各地的油菜花花期,到了每年清明节过后,他们又会赶往江苏,到了端午节前后,他们还要赶几个地方的槐花。

这里面赶槐花的难度最大,因为花期不长,每年5月下旬几天内就差不多结束了。结束后,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山东,比如威海,那里的槐花正好刚开。

留意各地的花期,还要规划好合理的路线,在山东赶完花期后,他们还要去北京、河北和内蒙古等好几个地方,转完之后就到9月中下旬了,这时,同一批出来的养蜂人们会互相联系一下各自的位置,要么聚齐后一起返乡,要么三三两两的各自回家。

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养蜂人,但大都有自己的小圈子,而且愿意吃苦、能够随着花期四处流动的养蜂人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浙江、四川、河南这几个地方。

常年在外面漂,养蜂人们自然也喜欢抱团,每到一处赶花期,彼此都会提前告知行程,如果能碰到一起,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02 四海为家的简朴生活

如果大家以为职业养蜂人们每年都在追逐鲜花,与花相伴,其实是一件非常的浪漫生活方式,而且一瓶地道的蜂蜜就能卖几十元,真正采蜜的是那些蜜蜂,所以养蜂人既赚钱,又轻松。

其实他们过得很辛苦,只不过城市里的人们看不见、想不到而已。

这几年国内蜂蜜的品质好坏参半,尤其是价格总是上不去,还不如白糖甚至奶糖的价格涨幅,所以有些养蜂人只能专做出口蜂蜜——这意味着更高更全的检疫检验要求。

收拾蜂箱,装车带走,赶往下一个花期

为了采到原生态的优质蜂蜜,这些养蜂人只能主动到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放蜂采蜜,因为这些地方的花粉没有被污染,或者污染程度极低,蜂蜜的品质才能更有保障,不会被退货。

但是,在深山老林里放蜂谈何容易,汽车根本开不进深山,另外有些地方也不同意汽车开进去,所以养蜂人只能用肩膀挑着蜂箱进去。

如果路程远、山势高,不要说上百个蜂箱,就是几十个蜂箱,一家人齐上阵也经常要挑上一天一夜,才能到达目的地。

就算不去深山老林,几乎所有养蜂人每年都会有7-8个月是住在野外的,没办法,需要就近照顾和保护蜂箱、蜜蜂,而且宾馆或者招待所的价格并不便宜——即使一两天看着不贵,但每到一处一住就是1-2个月呢?这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个规模不算小了

养蜂人的一家老小都会住在临时帐篷里,这里往往是没有电的,只能用煤油灯。也不会经常有手机信号,最大的乐趣就是绝大部分地区都能通过收音机听到一些新闻和戏曲节目。

一年四季,他们从来都不会有任何法定节假日,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花期,赶完一个地方的花期,就要紧赶慢赶地追逐另一个地方的花期,片刻不敢休息。

如果因为生病或者天气、自然灾害等原因错过花期会怎么样?养蜂人们会很难过,孩子读书的学费该交了,老人住院的医药费该交了,大一些的子女还需要自己帮助买房子等等。

这可不是野营,而是需要住一阵子

03 付出与收获

拖家带口是养蜂人们最为普遍的共性,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小到3-4个月大,大一点2-3岁,几乎都是带在身边,放在老家不放心,自己又要赶花期,所以还是跟着大人们一起奔波。

江苏的养蜂人们相对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大批敢到全国跑的养蜂人,到了90年代,辛苦一年的养蜂人们大都能挣1-2万元气,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通常都是两口子,需要采蜜一辈子

依靠这些收入,孩子们读书、成家才有了保障,后来又能够在城里面陆续购买商品房,所以养蜂人辛苦付出之余,还要考虑传承。

有些养蜂人比较顺利,家里子女较多,总有愿意子承父业的孩子能够接班,那就会在17-18岁就跟着父母全国各地到处跑了,在一趟又一趟的追赶花期、照顾蜂群、收获蜂蜜的过程中,父母也将半生的养蜂经验传承下去。

孩子长大后,有的也会跟着一起跑

为何作为同乡的养蜂人们格外团结和互相照顾呢?

除了同乡同源、彼此知道这一行不容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跟蜂蜜价格和销售有关。

大家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偶尔会在路边碰到路过的养蜂人把汽车停在路边歇脚,顺便会拿出一些蜂蜜、蜂蜡甚至少量蜂王浆来卖,其实路人们路过顺便买点蜂蜜,都是毛毛雨。

职业养蜂人的销售大头在蜂蜜加工厂。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养蜂过程中,绝大多数蜂农们都会与各地方的加工厂建立了联系,他们每到一个地方赶花期,都会提前通知周边地区的蜂蜜加工厂。

到了蜂蜜收获的时候,加工厂会派出过来收蜜,养蜂人们会紧密团结,保证整体的收购价格,很明显,这需要足够的产量,大家聚在一起,蜂蜜、蜂蜡、蜂王浆的总产量就上去了,才能有资格跟加工厂谈条件和价格。

有经验的养蜂人在赶花期时都会尽量提前一两周到达目的地,蜜蜂如果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短,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变化,就容易大量死亡。所以提前让蜜蜂适应当时气候,这样就算发生天气变化,大部分蜜蜂也能挺过来。

在收获的时节,有时1天,有时3-5天,养蜂人们就要收一次蜜,以100个蜂箱为例,大致每次平均能收1000斤左右的蜂蜜,一年下来辗转5-6个地方的花期。

是不是有些意外,比我们印象中的蜂蜜产量要低不少。因为蜂种的不同、各地的蜜源和气候也不相同,所以一箱蜂一年的产量起伏较大,但一定会好过定点饲养,那样的产量是最低的。

结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些年白糖的价格变化挺大也挺快,但蜂蜜的价格却总是慢半拍甚至迟滞不动。

这是因为‌国内蜂蜜产量有些供大于求,并且正品蜂蜜的市场较为无序,而且国内消费者一直没有形成对蜂蜜的稳定消费等原因造成的,所以有经验而且坚持品质的养蜂人们,这些年一直盯着出口做。

对于国内的消费者,养蜂人们有苦说不出蜂农,他们并不是最终产品的供应者,但却常年被人冤枉即蜂蜜质量如果不稳定,那就是养蜂人的问题——真实的情况是,影响蜂蜜质量的因素,跟养蜂人们无关。

0 阅读:5

理想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