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到底是不是千古奇冤?他真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岛屿无椰树说情感 2024-09-02 01:56:37

公元234年,魏延在逃亡汉中的途中,被杨仪所派遣的马岱所杀。杨仪在得到魏延的头颅后,狠狠地用脚践踏,并且大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魏延是因反叛的罪名而死,他的三族也随之被诛灭。

但这个罪名多少有点莫须有:被杨仪击溃后,魏延和几个儿子所逃跑的方向也是汉中,非魏国。若是想反,为何会选择往汉中自投罗网呢?

有人认为魏延是死于他心中按捺不住的愤怒情绪。 本以为诸葛亮在临终之时会对自己委以重任,可没想到诸葛亮却暗中与军中地位远不及他的长史杨仪等人商议撤军事宜。尤其是被安排为死对头杨仪断后,魏延实在是不能忍,于是奋起抗争。

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

其实放眼诸葛亮的北伐全过程,也许会发现,魏延真正在乎和觊觎的,是北伐军的军事指挥权。

作为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汉中太守,北伐军的二号人物,魏延本以为诸葛亮死后,他将顺理成章地接手北伐军。

没想到诸葛亮竟将其彻底边缘化:“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大致意思就是,如果魏延不听安排,便不管随他去。

这个安排,魏延显然不服。但他没想到杨仪竟针锋相对,并最后将自己置于死地。

其实杨仪本就是诸葛亮用以遏制魏延的一枚棋子。

因为魏延难以让人信任。

魏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荆州派。他率部曲随刘备入蜀,在势力上自成一派,可以说与荆州派并没有多大利益往来。

魏延的定位,应该是和马超类似,属于外来归附,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的部曲派。

刘备之所以重用魏延,是想借用魏延等部曲派势力来制约和平衡元老派和荆州派。而魏延却因此自视甚高,试图进一步夺取北伐军甚至整个蜀军的指挥权,并不惜拥兵自重。

诸葛亮去世后,他想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将军队控制住,驱逐杨仪,然后跟刘禅讨价还价。

可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让他最终身败名裂。

魏延到底经历了什么?

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234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部署身殁之后的撤军行动,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军队就自行撤退。

在北伐军撤退前夕,杨仪派费祎去见魏延,劝其跟着一起撤退算了。可魏延听后大怒,他高声嚷道:“丞相是去世了,但我还在啊。让负责葬礼的官员把灵柩送回不就完了吗?我可以接着率领诸军继续作战啊。何况我魏延在军中什么地位,怎么可能会听从杨仪的指挥,仅仅负责做个断后呢?”

其实客观而言,诸葛亮的安排没什么大问题。

魏延是前锋,大军撤退时,前军变后军,为大部队断后掩护本是常规操作。杨仪临时指挥蜀军后撤,也是奉诸葛亮的命令。并没有任何逼反魏延的操作。

那么为何魏延会在大军撤退之际突然作乱呢?

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细节似乎有点不太合理: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

魏延是北伐军实际上的二把手,但撤军这么重大的事情却没有通知他前去商议,这显然有点说不过去。

诸葛亮为何会如此安排呢?

秋风五丈原

在蜀汉的权力架构中,有一类人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那便是部曲派。

这类人是刘备辗转各地收拢的追随者,他们投奔刘备时就自带军队,在蜀汉立国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 说这些人忠诚吧,他们又独立带兵,听调不听宣;说他们踏实可靠吧,这些人和元老派、荆州派等主流势力也没有利益往来,尿不到一壶去。他们性质和曹魏臧霸半独立的青州兵类似,主打一个桀骜不驯,哪天不高兴了可以随时带队伍走人。

对这类人,刘备肯定是无法放心重用的。很不幸,魏延就是部曲派中的代表人物。

魏延是义阳人,也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也有人认为他是湖南益阳人。但无论是哪里,他的出生地都不是荆州的核心区域,自然与荆州大族没什么联系。

当然有人会不解:难道所有荆州派都是出自世家大族?那些草根平民出身的人就不能加入其中?

事实上,荆州派之中的草根出身者也有不少,但这些人后来都积极融入,与荆州派深度链接。

但魏延不同,他是带着部队追随刘备的,相当于带着资产入股的小股东。

当然他虽然先天和荆州派没什么瓜葛,那后天积极向主流势力靠拢总可以吧?

但魏延什么都没做。

223年南中叛乱,诸葛亮一时竟难以筹集足够的军队用于南征。

当时蜀汉部队掌握在谁手里呢? 一部分为汉中太守魏延所统领,一部分则被中都护李严掌控。也就是说当时军中没人理会诸葛亮。

而诸葛亮手中仅有少量成都的守备部队。

接下来,诸葛亮不得不重新征召新兵并集中各地守备军队,从而组建起新的军队。直到到了225年,诸葛亮才率军出征。

出征前,诸葛亮还要提防魏延、吴壹等将领抢功。

(诸葛)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

此次出征,诸葛亮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军事能力,只用了半年时间便平定南中。

而正是通过此战,诸葛亮才拥有了一支直接听命于自己的精锐部队,并真正在蜀军占有了一席之地。

而由此事,也可以看出魏延不配合的态度。

蜀军南征

魏延如此冷漠,想必和荆州派以及益州派的关系都好不到哪去。

但刘备为何会重用魏延呢?

当然魏延的确实力不俗,深得刘备器重。

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魏延又跟随驻守葭萌关。

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刘璋,魏延更是屡立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

真正让魏延实现人生逆袭的,是他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之时。

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随后返回成都,临走前他决定留下一员大将镇守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

选择魏延而非张飞出任汉中太守,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防止张飞等元老派成员太过强势,出现如关羽一般尾大不掉的局面。

魏延作为外来的部曲派,与蜀汉的任何一派都不沾边,所以得到刘备重用,成为其制衡元老派和荆州派的重要帮手。

有人因魏延曾受刘备重用,就认为魏延是刘备的人。如果果真如此,在刘备死后,魏延理应继续向刘禅效忠。如果遭遇诸葛亮不公对待应该积极和刘禅沟通,而非采取偏激的行为。

而从刘禅这个角度看,他和大臣们都更偏向于杨仪,认为是魏延有过错。这也说明魏延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维护蜀汉的稳定,而更像是为了谋取私利。

魏延到底想要什么呢?

魏延就任汉中太守

北伐之初,魏延就想争夺北伐军的指挥权。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出兵前大将军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之计,让他先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今陕西省西安市)快速到达长安城下,一举拿下长安,再让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今陕西省宝鸡市)赶到长安支援。

魏延在提出子午线谷奇计的方案背后,其实暗藏着自己对提升个人地位的强烈渴望。他想通过赢得军事胜利,来加强自己在蜀汉的影响力,力图在朝堂上获得更多的决策主导权。

而如果诸葛亮采纳魏延之计,就等于让他分走了部分指挥权,之后魏延就能率领一支军队单独行动。而万一魏延拿下长安并取得北伐首功,接下来其在军中的地位就足以与诸葛亮分庭抗礼。

好在诸葛亮利用丞相的权威,否决了魏延的提议。

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诸葛亮意识到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是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自己在北伐军中的地位并不稳固,其权威随时有可能遭受挑战。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一再出现呢?

只有在北伐军中重用荆州派人士,以此来挤占魏延等人的权力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马谡被推上前台。

只可惜马谡年轻缺乏经验,再加上有点自视甚高,导致其在228年的街亭之战中丢失街亭要地,第一次北伐因此而早早收场。事后马谡因其犯下的过错而被斩杀。

然而诸葛亮并不因此而气馁和退让。他在230年又重点培养了两名荆州派新锐:蒋琬和杨仪。

挥泪斩马谡

230年,蒋琬接替张裔担任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其在成都负责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基本上是干着治国理政的要务,很早就被诸葛亮视为继任者。诸葛亮曾密表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朝廷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

这一年,杨仪也出任丞相长史,所不同的是杨仪是跟随着诸葛亮。

杨仪是襄阳人,算是根正苗红的荆州派。如果杨仪稍微上点道,估计按照诸葛亮的构想,就是将杨仪培养为蜀军的掌权人物。毕竟杨仪的出身,要比凉州派的姜维要靠谱多了。

这样“杨仪+费祎+姜维”的组合,就足以将魏延镇住了。

当然杨仪有两个致命的缺点:气量狭小,功利心太强。他注定无法成为继任者。

杨仪并没有像费祎那样低调行事,而是急切地想上位。

如何才能尽快地实现野心呢?杨仪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扳倒荆州派的对手:魏延。

干掉魏延,就能抢夺其权力,就能被刘禅诸葛亮格外高看一眼,那么他就能有更大把握胜过竞争对手蒋琬。

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日趋白热化,连孙权都看出来了: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杨仪和魏延,并非性格冲突,而是在利益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们都想成为蜀军主帅。

但在诸葛亮的干预下,非荆州派的魏延,提前出局了。

诸葛亮

杨仪派费祎去劝魏延服从指挥。

但却促使魏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将费祎留下。当时在北伐军中,地位最高的将领除了魏延就是费祎,两人要是能联名指挥军队,就可以给杨仪来个釜底抽薪,让撤退方案直接泡汤。

可这费祎心如明镜,他赶紧虚与委蛇地说:“我马上回去替你向杨长吏解释,他是文官,懂啥军事啊?我将你的想法一说,他也不会反对的。我现在就走,事不宜迟!”趁魏延还在犹豫之际,费祎就赶紧脚底抹油跑了。等魏延后悔去追时,已是望尘莫及。

了解到魏延的态度,杨仪等人马上密令北伐诸军依次返回,但没有通知魏延。

不愿听任杨仪摆布的魏延,接着又想到了一个险招,率军赶到杨仪撤退的必经之路上,然后横刀立马登高一呼,必定就能将众多部属纳入麾下。 杨仪啊杨仪,你区区一介书生,凭什么这么狂?你也不想想军队中有谁会听你的......

魏延立刻决定采取三个措施:1、轻装前进,抢在杨仪军前通过栈道后,一把火将栈道全部烧毁,让杨仪军撤退速度变慢。2、上书朝廷,称杨仪私自率军撤退,意图谋反。3、提前率军卡住南谷口要地,做好迎战杨仪军的准备。

——从军事角度来看,魏延干得很专业:他占据险地,以逸待劳,以少胜多都有可能;但从合理性上来看,这些举措可谓幼稚至极。

烧掉栈道、占领要地阻击撤军,无形中给对手提供了一大堆人证物证。铁证当前,百口莫辩。

而杨仪也正是靠着这些铁证,加上朝中的人脉支持,用一道密折就将魏延的谋反定为铁案。

可只是对军队指挥权的争夺,杨仪为何非要置魏延于死地?或许杨仪跟魏延积怨颇深,也或许杨仪想借魏延的人头获得平定兵变的“大功”,从而名正言顺地成为诸葛亮的继任者。可不论如何,魏延悲惨的命运就已注定了。

功勋卓著的征西大将军,现在是罪不容诛的囚犯!当这条消息如同炸雷一般在军中引爆时,魏延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彻底底地败了。

很快,军队失去指挥,迅速溃退。魏延也只能随着乱军逃亡而去。直至最终被马岱斩于马下。

被马岱斩于马下

或许说魏延一心想反叛,这有点夸大其词,冤枉他了。

但在诸葛亮去世,蜀汉处在危急存亡之秋时,魏延却为了一己私利为所欲为,这的确不是什么忠臣良将该干的事。

并且如果任其所为,还指不定会在蜀汉闹出多大的乱子。

人才虽重要,德字当为先。

从这一点来看,魏延之死也并非完全是一件憾事。

0 阅读:0

岛屿无椰树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