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畔的千年回响:白银曲子戏的前世今生
在甘肃省白银市水川镇的黄河岸边,每当暮色四合,悠扬的曲调便从老戏台飘向远方。那是白银曲子戏的吟唱——一种发源于黄河湿地、融合了元曲风骨与陇中民韵的古老艺术。它诞生于清代举人的笔端,历经战火与饥荒的淬炼,至今仍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生生不息。这不仅仅是一段戏曲史,更是一部黄河儿女的精神史诗。
一、惊鸿一瞥:大川渡的月光与《西厢记》的灵感
1870年的深秋,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过,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的举人张海润在国子监苦读数年后返乡。这个自幼浸染诗书却心怀百姓的文人,在黄河边的芦苇荡里听见了命运的召唤。他目睹乡民在劳作间隙以民谣对唱解乏,那些粗犷的调子里藏着最本真的生命律动;他也看到庙会上临时搭起的戏台,秦腔的嘶吼震得黄土簌簌,却难掩百姓眼底的渴望。
某个星垂平野的夜晚,张海润翻开随身携带的《西厢记》。王实甫笔下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让他灵光乍现——何不用家乡的曲调演绎这份缠绵?他走遍黄河两岸的村落,收集整理出27种民间小调,将《西厢记》的24折故事改编成《西厢调》八折,配以"银纽丝""渐渐高"等曲牌。当第一声"待月西厢下"在戏台上响起时,黄河两岸的百姓第一次发现:原来高雅的才子佳人故事,竟能用如此鲜活的乡音道来。
二、黄土地上的艺术密码:白银曲子戏的独特基因
1. 曲调:四类情绪的黄河交响
白银曲子戏的27种曲调如同黄河的四季:
- 叙述型的"岗调"如老船工的号子,平铺直叙中见沧桑;
- 欢快型的"银纽丝"似春日的柳哨,三弦一响便引得孩童围坐;
- 忧伤型的"长城调"若秋雨打窗,唱尽人间悲欢;
- 幽默型的"跳门坎"则像夏夜的萤火,嬉笑间暗藏机锋。
这些曲调既保留着元杂剧"宫调联套"的遗韵,又吸收了陇中民歌的即兴特质,形成"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独特体系。
2. 表演:田间地头的流动剧场
没有雕梁画栋的戏台,黄河滩涂就是天然舞台。艺人们头扎白毛巾,身着粗布褂,手持竹板或酒盅即可开腔。唱词通俗如话:"三月里来是清明,庄稼汉把那田垄耕",却暗含诗词的平仄对仗。最绝的是"地摊戏"形式——观众围坐成圈,演员走入人群互动,时而扮书生吟诗,时而化媒婆插科打诨,真正实现了"戏随人动,人戏不分"。
3. 剧目:泥土里长出的悲欢离合
除却《西厢调》的经典改编,白银曲子戏更擅长从生活中采撷素材。清光绪年间创作的《张连卖布》,用诙谐方言揭露赌徒心理,至今仍是戒赌教育的活教材;《老少换》讲述乞丐与富商身份错位的荒诞故事,嬉笑中暗藏世态炎凉。这些剧目如同黄河的浪花,既映照着农耕文明的伦理秩序,又涌动着对自由与尊严的永恒追寻。
三、血火淬炼:百年兴衰中的艺术韧性
1. 民国盛景:庙会里的文化狂欢
清末民初,白银曲子戏迎来黄金时代。每逢春节,黄河两岸的村落便展开"戏班擂台赛",艺人们以"斗台"形式比拼技艺。据《白银县志》记载,1915年水川镇正月庙会,18个戏班连续演出49天,观众逾万人次。戏台前的茶摊飘着罐罐茶香,孩童举着糖画穿梭人群,老人们吧嗒着旱烟杆点评唱腔,构成一幅鲜活的民俗画卷。
2. 特殊年代:暗夜里的火种传承
1958年大炼钢铁,戏班祖传的檀木乐器被投入熔炉;文革期间,《西厢调》手抄本被付之一炬。然而艺人们将曲谱刻在烟盒纸上,把唱腔融入劳动号子。72岁的老艺人曾锡鹏回忆:"我们白天背石头修水库,晚上在牛棚里偷偷练功,月光透过破窗照在二胡上,就像当年戏台上的烛光。"
3. 复兴之路:数字时代的古老回声
2011年,白银曲子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新一代传承人创新"戏曲+短视频"模式,抖音上《拷红》片段获百万点赞;白银市文化馆建立数字档案,用3D建模技术复原传统戏台;2023年,沉浸式实景剧《西厢新韵》在黄河湿地上演,AR技术让崔莺莺从戏本中款款走出。这些尝试证明:传统不是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呼吸。
四、未来之问:谁来续写黄河的戏曲诗篇?
在白银市白银区文化馆的非遗展厅,陈列着一件特殊展品——1953年戏班用过的牛皮鼓。鼓面布满裂纹,却仍能敲出清越声响。这裂痕恰似白银曲子戏的命运隐喻:全球化浪潮下,地方戏曲面临观众断代、资金短缺的困境。据统计,现存专业剧团不足10个,平均年龄超过60岁。
但希望的嫩芽正在萌发。95后女孩杨梅花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用直播教唱曲子戏,粉丝中不乏"00后"戏迷;西北师范大学开设非遗课程,大学生们将《西厢调》改编成交响乐版本;黄河沿岸的民宿纷纷引入戏曲体验项目,游客可亲手制作皮影道具。这些探索昭示着:当年轻人开始用新语言讲述老故事,传统艺术便能穿越时空,与未来相遇。
永不停歇的黄河谣
站在白银黄河大桥远眺,落日将水面染成金色绸缎。对岸的青城镇传来隐隐戏韵,那是白银曲子戏与榆中鼓子的隔河对话。三百年来,这道声音的河流从未干涸,它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在现代化进程中倔强地寻找着新的支点。或许正如剧中所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白银曲子戏对生命的礼赞、对美好的向往,正是其永续传承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