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最长的版本,也只有一百二十回,而光是一个武松就占据了其中的十回,也就是所谓的“武十回”,可见作者有多偏爱这个角色。
不过即便武松获得了最多的戏份,但他身上还是有不少谜团没被揭晓,或者说,是读者没能看透的部分。
比如他在经历了“阳谷县事件”之后,为何要等着差人来抓他?为何不直接逃跑?
一、武松杀嫂
所谓的“阳谷县事件”就是“武松杀嫂”一事,严格来说,武松也不仅仅只是杀了他大嫂潘金莲,而是连同她情人西门庆也一并杀了。
(武松杀嫂剧照)
倒不是为潘金莲洗白,只是说武大郎在整个事件中其实也谈不上是“完美的受害者”,甚至可以说他的死都是咎由自取。
毕竟书中提到过,那潘金莲与其他男人走到一起,他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为了逃避风言风语,才从清河县搬去阳谷县,甚至后来潘金莲求他休妻,他也只是沉默以对,可见他是癞蛤蟆吃定天鹅肉的态度。
不过无论如何,潘金莲在王婆的唆使下做出杀夫之举自然是罪该万死,而武松杀嫂的桥段也堪称大快人心。
书中只道:“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取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肐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
一套操作果断又狠厉,潘金莲就这么一命呜呼了。
严格来说,此时他还没“等着被抓”,毕竟这事还没完,接着他又跑去找西门庆的麻烦了,他又将那西门庆杀了之后,才等着官差来抓自己。
(武松、西门庆剧照)
只道是:“武松按住,只一刀,割下西门庆的头来.把两颗头相结做一处,提在手里,把着那口刀,一直奔回紫石街来。叫士兵开了门……却押那婆子,提了两颗人头,径投县里来。”
他甚至都不是等着被抓,而是主动投案了,这是什么操作?
二、血溅鸳鸯楼
之所以此时武松的表现让人纳闷,是因为后来他在孟州对付张都监一家时,可不是这样的态度。
他帮施恩夺回快活林后,蒋门神和张都监便盘算着如何除掉武松这眼中钉,于是他们设下圈套,让武松入局,结果却没能弄死武松,反而招来了“鸳鸯楼惨案”。
武松在鸳鸯楼的那番操作着实有些狠过头了,哪怕是张都监送给他的玉兰也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严格来说,原著中并未挑明玉兰是否有参与张都监的计划。
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玉兰作为一个婢女,张都监也没理由将自己的计划透露给她,所以她确实是冤死了,与她一同被杀的无辜之人还有那两个丫鬟。
(武松大战蒋门神剧照)
不过这一次武松的做法十分耐人寻味,他没有等着被抓,而是直接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几个大字,接着便逃走了。
书中只道:“楼下搠死夫人一口。在外搠死玉兰并奶娘二口,儿女三口。共计杀死男女一十五名,掳掠去金银酒器六件。知府看罢,便差人把住孟州四门,点起军兵等官并缉捕人员,城中坊厢里正,逐一排门搜捉凶人武松。”
你看,他不仅没有投案自首,还在躲避官兵的追捕。
这又是为何?
这前后人设不是存在矛盾了吗?
不,或许你从来就没有读懂过武松这个人。
早在他杀潘金莲的时候,施耐庵就已经给出了暗示。
三、武松的智谋
武松杀潘金莲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的,那就是扯了对方的衣衫。
关于这个动作,多数人或许会有两种解读。
其一是武松也是俗人,对大嫂心存歹意,很明显,这纯属无稽之谈,当初无论潘金莲如何撩他,他也不为所动,正如他怒骂潘金莲的那番话一般,武松不是那种猪狗不如的人,他绝不会有这种想法。
其二则是为了剖潘金莲的心,这倒是说得通。
但问题在于武松要剖心的话,即便不扯衣衫也能做到这一点,难不成刀子还捅不破布?
因此这里有了第三种可能,即是武松要制造双方是在斗殴的场景。
(武松、潘金莲剧照)
如果你说这个细节还不足以证明笔者的观点,那武松故意挨西门庆那一脚,就能说明问题。
后来武松杀西门庆的时候也同样有个细节。
书中只道:“西门庆见来得凶,便把手虚指一指,早飞起右脚来。武松只顾奔入去,见他脚起,略闪一闪,恰好那一脚正踢中武松右手,那口刀踢将起来,直落下街心里去了。西门庆见踢去了刀,心里便不怕他,右手虚照一照,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打来。”
问你一个问题,武松连猛虎的飞扑都能躲过,此时为何都躲不过西门庆的飞踢?
很简单,他是故意挨踢,同样是为了制造这是“斗杀”的假象。
而《宋建隆详定刑统 宋刑统》·卷二十三斗讼律中就有记载:“诸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减一等,若以故僵仆而致死伤者,以戏杀伤论即误杀伤助己者各减二等。【疏】诸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减一等。【议曰】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假如甲共乙斗甲用刃杖欲击乙误中于丙或死或伤者,以斗杀伤论不从过失者,以其元有害心故各依斗法至死者减一等流三千里。”
(武二爷剧照)
显然,武松此时还是都头的身份,他还是想通过律法来解决问题的,即便自己杀了人,也是“斗杀”,可以减刑,因此他无需逃跑,只要认罪,也可以从轻发落。
而后来血溅鸳鸯楼时,他为何不愿接受审判,还留下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的话语来挑衅官府?
很简单,他对官场已经失望透顶,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这也是为何武松第一个提出招安,到了宋江后来说要招安时,又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原因。
不得不说,施耐庵是把武松这个角色写活了,他不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棋子,而更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