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刘少奇结婚4年后离婚,余生不再结婚,晚年奉献教育,活到100

程思雨柔 2025-01-21 13:58:02

世人皆知谢飞是刘少奇的第三任妻子,却鲜有人知这位巾帼英雄的传奇一生。1913年,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1岁便考入海南公学,展露出不凡的才智。命运的齿轮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悄然转动,她在长征途中与刘少奇相识相恋,并结为夫妻。然而这段婚姻仅维持了4年就走向终点。令人不解的是,离婚后的谢飞选择了终身不再婚配。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少年立志 革命生涯

1913年的海南岛上,一个农家女孩降生了。这个女孩就是谢飞,原名谢琼香。她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依然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1924年,11岁的谢飞考入了海南公学。这所学校是当时海南最好的学府之一,由华侨陈铁军先生创办。在这里,谢飞第一次接触到了新文化思潮。

那时的海南公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革命思想的策源地。学校里的进步教师们常常向学生们讲述五四运动的故事,介绍国内外形势。一位姓林的女教师尤其令谢飞印象深刻,她给学生们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让谢飞第一次了解到"共产主义"这个词。

1926年,14岁的谢飞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团组织的培养下,她开始参与地下工作,负责传递情报和文件。当时的海南岛局势复杂,国民党反动派经常搜查学校,抓捕进步师生。谢飞和同学们在秘密斗争中度过了紧张的少年时光。

1928年春天,一场意外改变了谢飞的人生轨迹。当时她正要送一份重要文件,却在路上遭遇国民党军队的检查。情急之下,她将文件藏在了一个挑担卖菜的老农担子里,装作在挑选蔬菜。这一机智之举不仅保护了组织机密,也让她获得了组织的信任。

同年秋天,组织派她前往广州开展工作。在广州期间,谢飞亲眼目睹了广州公社起义,这次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1929年,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组织调派谢飞到江西中央苏区工作。在那里,她担任了湖山联区妇委会书记,负责发动和组织当地妇女参加革命。她带领妇女们缝制军衣、做军鞋,建立妇女识字班,组织妇女们参加生产劳动。

1934年秋,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谢飞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战士加入了长征队伍。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她和战友们一起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有一次,部队翻越夹金山时,暴风雪来袭。谢飞和战友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行,她的棉鞋早已破烂不堪。正在这时,一位老红军悄悄塞给她一双新军鞋。这双鞋帮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也让她永远铭记了红军战士之间的革命情谊。

战火相逢 情定刘少奇

世人皆知谢飞与刘少奇在长征路上相识相恋,却鲜有人知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其实在中央苏区。

1933年,刘少奇在中央苏区主持工作时,谢飞正在湖山联区任妇委书记。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就妇女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会后,谢飞向刘少奇汇报了当地妇女参与革命的具体情况。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交集,却因战事紧张未能深入交谈。

转眼到了1934年,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在翻越雪山时,谢飞负责管理一支女子运输队,专门为部队运送弹药和粮食。一天夜里,暴风雪突然来袭,女子运输队被困在半山腰。

就在这危急时刻,刘少奇带领一支小分队赶来支援。他们用绳子在冰雪中搭建起简易的牵引系统,帮助运输队度过险境。这次经历让谢飞对刘少奇有了新的认识。

过草地时期,谢飞被调到总部做文书工作。一次,她整理文件到深夜,刘少奇从帐篷外经过,见还有灯光,便走进来询问情况。看到谢飞正在誊写他起草的一份重要文件,刘少奇便坐下来帮她校对。

就这样,两人在战火中渐渐熟络起来。白天,他们一起参加会议、讨论工作;晚上,常常并肩坐在篝火旁,谈论革命理想。1935年秋,他们在延安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谢飞既是刘少奇的妻子,也是他的秘书。每天清晨,她都要整理前一天的各类文件和电报。白天,她参加各种会议,做好记录;晚上,还要帮刘少奇修改文稿、誊写材料。

1936年春,组织决定派刘少奇去华中地区开展工作。临行前,他专门为谢飞申请了一个重要岗位:担任中央党校妇女干部培训班的主任。这既是对她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她工作的支持。

然而,随着工作岗位的分离,两人聚少离多。刘少奇在外地工作期间,谢飞依然坚守岗位,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她经常收到刘少奇的来信,内容大多是关于工作的指示和建议。

1937年底,谢飞接到通知,要去西安参加重要会议。当她风尘仆仆赶到会场时,发现刘少奇也在。这是他们分别半年后的第一次见面,却只能在会议间隙简单交谈几句。

婚姻转折 人生抉择

1939年的延安,一场特殊的干部会议召开了。会上,谢飞向组织提出了与刘少奇离婚的请求。这一决定,源于两人聚少离多的革命生活。

四年来,刘少奇长期在外地工作,而谢飞则留在延安主持妇女工作。战争年代的通信不便,使得夫妻二人的联系越来越少。有时一个月才能收到一封信,内容也多是工作汇报。

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专门找谢飞谈话。他对谢飞说:"组织上完全理解你们的处境。"在周恩来的协调下,这场离婚很快得到了组织的批准。

离婚后,谢飞并未因此消沉。1940年,她被任命为延安妇女干部学校的校长。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女性干部。当时的延安《解放日报》还专门报道了她的工作成绩。

1941年,一个重要的机会摆在谢飞面前。组织决定派她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婚姻的思考,都融入到了法律条文中。

这部婚姻法的起草工作持续了数月。期间,谢飞走访了陕北多个村庄,深入了解农村妇女的婚姻状况。她提出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理念,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

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召开妇女工作会议。会上,他特别表扬了谢飞在妇女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同年,谢飞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妇女联合会主席。

在延安时期,谢飞还创办了第一个妇女识字班。她亲自编写教材,设计了适合妇女特点的教学方法。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上百名妇女在这里学会了读写。

1945年,一位美国记者来到延安采访。当她看到谢飞主持的妇女工作时,惊讶地说:"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看到了真正的男女平等。"

这一时期,谢飞虽然在个人婚姻上经历了转折,但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她的工作得到了包括朱德、刘少奇在内的多位领导同志的肯定。1946年,她被选为中央妇委委员,负责全国妇女工作的统筹安排...

投身教育 法学先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谢飞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当时的人民大学正在筹建法学专修科,急需一位既懂法律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领导者。组织上想到了参与起草婚姻法的谢飞。

走进人民大学的第一天,谢飞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在没有现成教材的情况下开展法学教育?她带领教研室的同志们,白天授课,晚上编写讲义。那时的办公室经常亮到深夜,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永远不知疲倦的谢校长"。

1950年春季,法学专修科迎来了第一批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是从各地法院、检察院选派来的干部,年龄参差不齐,文化水平也高低不一。谢飞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她组织学员们去北京市法院旁听案件审理,请资深法官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基层单位调研。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一位老学员后来回忆说:"谢校长教会我们的不只是书本知识,更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法律工作者。"

1952年,谢飞提出要自己报考法学研究生。当时已经36岁的她,白天处理学校工作,晚上挑灯苦读。第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系硕士研究生。

读研期间,谢飞开始系统研究婚姻法。她的硕士论文《论婚姻自由》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篇论文不仅总结了建国初期婚姻法实施的经验,还对完善婚姻法制度提出了独到见解。

1955年,谢飞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她积极推动法学教育改革,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婚姻法研究所。在她的努力下,人民大学的法学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7年,一场特殊的"法学实验课"在人民大学举行。谢飞邀请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来校,与学生们一起模拟庭审。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引起轰动,《人民日报》还专门报道了这一创新。

同年,谢飞主编的《婚姻法教程》出版,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婚姻法教材。书中不仅有理论分析,还收录了大量典型案例,成为各大法学院校的必备教材...

桃李满园 最后岁月

1991年的春天,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灯火通明。公安部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颁奖仪式,78岁的谢飞获得了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这是对她在公安法制教育领域40年贡献的肯定。

领奖时,谢飞说了一件往事:1978年,她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是一位曾经的学生写来的,这位学生已经成为某省高级法院院长。信中说:"是谢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法律维护正义。"

1992年,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谢飞仍坚持每周到人民大学讲课。她开设了一门新课程:"中国婚姻法发展史"。这门课不仅讲述法律条文的变迁,更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

一次课后,一位研究生问她:"您为什么选择婚姻法作为毕生研究方向?"谢飞回答说:"因为婚姻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1995年,在谢飞的推动下,人民大学成立了"婚姻法与妇女权益保护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不仅进行学术研究,还为全国各地的妇女提供法律援助。中心成立当天,许多曾经的学生专程赶来庆贺。

2000年,87岁的谢飞完成了她最后一部著作《中国婚姻法六十年》。这本书记录了从解放区到新中国的婚姻法制变迁,被称为"新中国婚姻法发展的活化石"。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95岁的谢飞接受了《法制日报》的采访。她说:"看到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我就觉得我们当年的付出都值得。"

2012年,在谢飞99岁生日那天,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师生们为她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庆祝会。会上播放了一段老照片,那是1950年她带领第一批法律专修科学员的情景。

2013年2月14日,在北京同仁医院,100岁的谢飞永远闭上了眼睛。她的追悼会上,来了很多她的学生。他们中有法官、检察官、律师,还有大学教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谢老师走了,但她培养的法律人还在为法治中国努力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