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4年钉子户:没有6套房加1个亿绝不搬走,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若水的涓涓细流 2022-08-18 11:05:16

文/黛月白

编辑/黛月白

2017年9月14日,上海市松江区九里亭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在帮一位69岁的老人搬家,大包小包,大家忙得满头大汗。

“爷叔,住了一辈子的房子,搬走了会舍不得吧?”志愿者问。

“怎么会舍不得?早就想搬了。”

“住在马路中央的日子不好过。”爷叔答道。

志愿者帮张新国搬家,右边戴白色帽子的是张新国

说完电话响了,“老张,听说你们搬家了,6000万谈妥了?”是以前的邻居赵阿姨打来的。

“没有,跟14年前一样3+1,一分钱没多得。信不信由你!”爷叔不耐烦地说道。他已经接到好几个亲友询问“到底拿了多少补偿款”的电话“关心”了。

盛夏时节,这位爷叔忙得很,因为他又火了。除了搬家,他还得接受电视台、报社记者的采访以及亲邻们的纷扰。

这位爷叔就是14年前对开发商扬言要1个亿的“沪上最牛钉子户”张新国。

坚守十几年,他怎么突然同意搬走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新国“搬迁”背后的故事吧。

张新国

马路中央“钉”了14年的小洋楼终于被拆除

从搬家的图片来看,大白天的志愿者都穿上了带反光条的马甲,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张新国的三层小洋楼是屹立在宽敞四车道中央的“房坚强”。醒目的制服是街道办特意为志愿者准备的。

“当心车子!”“当心车!!”“这个架子等车流高峰过后再搬。”张新国不断地提醒和指挥着志愿者。

看到时而从门口呼啸而过的车子,志愿者们显得紧张不安。在这里,搬家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

红圈中就是张新国的房子

很难想象,这家人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14年。

2017年9月18日凌晨00:08分,两台挖掘机一南一北同时作业。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这座屹立在松江区九亭镇沪亭北路路中央的三层“豪宅”终于倒下。整个拆除过程只花了1个半小时。

经过土方车4个半小时的垃圾清运,天蒙蒙亮的时候,这里变成了一块仅仅裸露着泥土和石块的平地。由北至南望去,整条沪亭北路畅通无阻,道路一下变得宽敞了许多。

“我没有到拆除现场,因为看了会很难过。”“我只是早上六点多的时候去看了一眼,好多路过的人在拍照。”张新国后来对记者说。

挖掘机在实施拆除作业

“这次估计是补偿了不少钱。”“这碉堡早就该炸了,横在马路上是个祸害!”“听说补偿了6000万呢!”“听人说是多给了6套房!”路人议论纷纷。

听到各种传言,张新国内心五味杂陈。他既难过又欣慰,难过的是没有人理解他这14年以来的憋屈,欣慰的是如今他终于搬离这个是非之地。

在这14年里,“钉子户”这三个字就像一根尖刺扎在他的心里,对他以及他的家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很少有人关心,刚开始动迁的时候,张新国为什么不搬走?他到底在坚持什么?而现在为什么又同意搬迁了?

“房坚强”导致的堵车,拍摄于2017年9月1日

居住面积大没有用,看房产证面积和儿子数量

张新国的三层小洋房在过去的十几年前可算得上是豪宅。琉璃瓦,粉色瓷砖外墙,欧式拱形窗户,别具一格的设计,与旁边墙面斑驳,肮脏杂乱的房屋比起来算得上“高大上”。

这栋放在现在依然不会显得过于老破脏的豪宅,是张国新一家在1996年花了30万加盖加装起来的。

这栋楼的户主是张新国的岳父徐老伯。徐老伯从1951年获得房产证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

拍摄于房子东面

1981年,老房子被改建成两层小洋楼。

1996年,张新国的一双儿女虽然都成家了,但一大家子还是住在一起。四世同堂的拥挤,加上张新国做生意有了点积蓄促使他决心加盖房屋。

于是,全家人一共三户共同出资20万将房子加盖1层,然后又花了10万元装修。

1996年,30万可以在上海市区买一套100多平的商品房。而张新国一家花30w建起来的小别墅可谓是远近闻名。

新装修好的房子共三层,每层楼300多平。最多的时候住了10口人,二楼住张新国与岳父岳母,三楼住儿子和女儿。一楼则用来出租,每年光房租都可以收到四五万元。

“绝对是当时最气派的房子,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一位常住九亭的李姓村民对记者说。当年的拆迁补偿标准对他家来说确实有失公平。

“居住面积再大都没用,他们只认宅基地证书和儿子数量,女儿没有份。”当年一起动迁的很多村民,他们的房子面积还没那么大,人口也没张新国家多,就因为比他多了一个儿子,就拿到了6套房子。

“有一户人家,儿子走丢多年未销户,这儿子也算一户,能多拿大中小3套房子。”

“而我女儿,户口一直在我名下。2001年我与儿子分家。拆迁是2003年开始的,按理说我们算两户,他们却按一户给我们补偿,我们只补偿3套房。”对此,张新国一直想不通。

加上,张新国拿出了两份宅基地证书,一份是岳父本人的,另外一份是岳父的兄弟转让给岳父的。第二份证书并未得到拆迁办的认可,到现在,也未得到认可。

“两份宅基地证书是得到了证实,但第二份的房子没了,所以第二份不被认可。”九里亭街道办的主任陆辉说。

张新国认为这太不公平,即使女儿没份,按照两个宅基地算,也应该给他安置6套房。加上当时拆迁办的态度非常强硬,这使他异常愤怒。所以他放下狠话:

“要让我搬走也可以,必须保证我一大家子人原有的居住环境,要不然就直接给我一个亿!!!我再到别的地方去买一栋可以让所有人居住的大别墅,要不然就再加两套上海市中心的房子,这样才有得谈。”

徐老伯的两份宅基地证书

不是真的要做钉子户,只为争一口气

与拆迁办的人谈崩之后,上面的人就对张新国一家进行冷处理。好在上面的领导没有对他停水停电停煤气。

“平常路过的群众议论纷纷,说我们是钉子户。其实我们也不是真正要做钉子户,我们只不过要捍卫自己的利益。我们不是狮子大开口,该我们得的利益我们要得到。”面对记者采访,张新国总是有倒不完的苦水。

从2003年9月收到拆迁通知到2008年10月确定对沪亭北路道路进行拓宽方案期间,张新国就一直忙于“维护利益”。

为了让上面的领导承认他那张有些破损又泛黄的1951年的宅基地证明,他跑档案局查档案,跑法院旁听拆迁补偿相关的案子。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松江的,他坐地铁跑遍上海各区庭审旁听学习。他还搜集各种有关老式宅基地证明的资料,相关的领导人讲话,动迁政策的资料等。

87岁的老岳父对他的这个“拧巴劲”表示很无奈:“人生有几个十年,要再多财产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开心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虽然张新国努力证实了宅基地证明的真实性,但因为权属及土地使用权等各种争议,他找到的证据依然无效。而他家的小洋楼也由原来农田旁的“豪宅”变成了路中间的“豪宅”。

从南边拍摄的小洋楼

2011年,沪亭北路拓宽道路即将通车之际,沪亭北路上的钉子户只剩下张新国一家了。迫于各种压力,他们也同意签署拆迁协议。但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利益的分配问题没有解决好而不了了之。

就这样,张新国一家就一直住在路中央,霸路至2017年9月。回忆起这十几年的钉子户日常,张新国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张新国向记者倒苦水

城镇化建设期间,他们一家人不得不忍受着泥巴路和灰尘。道路拓宽通车后,四车道变两车道,长年的拥堵加上汽车噪音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生活,张新国的岳母就是在这栋房子里得心脏病去世的。

“遇上大货车经过的时候,都能感觉到整个房子在摇晃。”更让人精神崩溃的是房子矗立在马路中央,这里随时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很多发生在他家的交通事故都需要张新国配合调查。

有一次,半夜一辆小轿车直接撞进他外面的车库,“吓死了,‘砰’的一声把我吓醒了!”张新国对记者说。

图片来自网络

为此,儿子和女儿带着孩子搬离了,他们可不想再住在这个危险的房子里。

“真是造孽啊,我们只想尽早搬离这地方。”回忆起曾经的车祸,张新国妻子徐阿姨一边抹眼泪一边说道。僵持这么久以来,上面的领导一直都没有用好的态度去跟他们沟通过。

“他们态度不客气,那我也不客气,偏就不搬。”“其实一直都想搬走,镇上对我冷漠不理,我就顶在那里。顶到最后甚至已经不再纠结补偿款多少,几套房子的问题,而是领导干部的态度问题……”

到最后,就只剩争口气了!

徐阿姨整理行李

钉了14年,搬迁迎来转机

2016年9月,九里亭街道“动迁办”成立,陆辉成了动迁办的主任。

新官上任,他将张新国作为第一个攻克目标。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常常到张新国家聊家常,关心他们的健康,却从不提拆迁的问题。

陆辉与张新国交流

“前几次,我们听他讲,有很多述求,插不上话。后来呢通过接触过程当中相互了解,沟通也顺畅了,精神也放松了,相互交流放松了。”

陆辉说道。

后来慢慢相互信任了,张新国才开始吐露心声。在主任陆辉和副主任徐民强8次面谈,10多次电话沟通之后,2017年8月21日,两位负责人与张新国进行一次深入地恳谈,张新国终于松口了。

拆迁办上门谈话

基于对领导的信任,他相信领导说的“如果不搬,接下来就要启动强拆程序,到时候法院只能判决两套房子,其它的都没有。”他自己也旁听了很多类似案例,的确是没有一个钉子户“能赢的”。

当天,户主徐老伯在动迁协议上签了名。按照原计划,张新国一家得到了大中小3套共280平方米的房子,一套多子女政策补偿房120平方米,共计4套房。

徐老伯签字

“领导重视,党委书记亲自上门跟我们谈心,主任副主任天天跟我们谈,电话沟通,这两个干部也是我们本地的,接地气的,聊家常,掌握我们的思想动态,我们的想法,干部也有干部的难处”

张新国告诉记者,这次搬走,主要是因为这口气顺了。

关于张新国的搬迁,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说:“最终能解决的还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如果在时间流逝中,大家都不作为的话,问题始终没办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动迁办的成立,工作人员的耐心,平和,晓之于情动之以理起着关键的作用。”

就像徐老伯说的,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14年漫长的坚守,在这漫长的拉锯战中,无论是对于张新国的个人利益还是对于沪亭北路的公共利益来说双方都不是赢家。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