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给予日寇以沉重打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民党军队也曾在沦陷区同日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游击战,使侵华日军受到了有力地牵制和消耗。虽然国军的敌后游击区因种种原因最后大部丧失,但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部分,国军敌后游击战的战史与教训应该被后人所铭记。
正在训练的国军游击队士兵
国民党军的游击战最早从河北省展开。七七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占领了河北境内的各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为长期抗战起见,国民政府将万福林和孙殿英的部队留在了河北,并将河北保安部队改编为第181师,以利统一指挥。1938年夏,蒋介石又任命鹿钟麟为河北省主席,统一指挥河北境内的国军同日军进行游击战。
在山西方面,1937年11月10日太原失守后,国民政府军委会命令第二战区将所有部队转入山区,同日军开展游击战。同时,原属第一战区的第14集团军也被命令继续留住晋南,协助二战区部队作战。1937年12月,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将山西划为七个游击区,各游击区部队以太行山、吕梁山和中条山为依托,同日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游击战。
另外在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国民政府也安排了相应的部队留守,以协助并策应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行动。截止1938年年底,国民党军队在敌后同日军开展游击战的部队已有数十万人,其中正规军约为30个师,共计30万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1938年11月18日,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变敌后方为其前方,将全国现有部队之三分之一配置在敌军后方担任游击”。自此以后,国民党军队敌后游击战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41年9月,中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鄂豫皖游击区的国民党军奉命袭击日军的侧后,以配合保卫长沙的战斗。在这次攻势中,李品仙指挥部队对平汉铁路两侧和沿长江一线的日军据点进行了猛烈攻击,迫使日军不得不调动3个师团的兵力予以应对,从而大大减轻了长沙守军的正面压力。
总的来说,抗战期间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是不成功的。国民党高层自始至终一直将游击战作为正面战的一种补充形式,而从未将游击战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国民党军难以在敌后战场长久坚持。另外,军民关系恶劣、派系斗争严重、部队素质低劣等原因也是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虽然国民党军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就抗日战争的全局来看,国民党军在敌后的作战仍旧有其重要的正面意义。国民党军的对日游击战争消耗并拖住了大量的日军有生力量,不仅有力的支持了正面战场国军的作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共产党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国民党军的敌后游击战虽有其局限性,但其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样是应该被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