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火笔“刺绣”熨经典古色匠人之心展非遗魅力

扬眼 2024-07-04 22:05:22

烙铁为笔、木板为纸、烙印为色。高劲松是海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板烙画技艺的传承人,他用一支小小的“火笔”,作画三十余年,创作出一幅又一幅经典。在烙铁与木板的触碰中,人、鸟、兽、花、草、树,栩栩如生,奇美异常。

高劲松髫年习画,弱冠之岁,游览博物馆,得见一面古琴之上,烙画拙朴雅致,痕迹历历。这种新的绘画形式,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让高劲松怦然心动。于是,对烙画情之所钟的高劲松,开始了艰辛漫长的求学之路。一路坎坷,南下北上,找寻拜访国内烙画前辈,孜孜以求,悉心学艺,程门立雪,始窥堂奥。

“我做的是木版烙画,以三合板、椴木板为主。题材主要有风景烙画;静物、动物;人物三种类型。”高劲松的烙画题材广泛,举凡山水、人物、翎毛,无不涉及,且多精工。而于人物肖像,用力最勤。其为僧佛,则法相庄严,萧森自出;为飞天,则裙裾袅娜,仙姿翩翩;为翁妪,则世事洞悉,眸蕴慈悲;为妇姑,则顾盼生辉,眉目含情。

“烙画是一种不可逆的艺术,每一笔下去都是一道不可磨灭的痕迹。烙铁的功率与温度,力度与角度,都会对每一道烙痕的颜色与走势产生影响。”说起烙画,高劲松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见解,而家乡更是高劲松绕不过的情结,“我在不断探讨,深入海安,利用鱼米之乡,来创造一些新的作品,像这幅作品,以鱼、簸箕这种乡土的气息来表现烙画的作品,更能贴近民间的生活。”

在高劲松的作品《母亲》这幅超写实肖像烙画中,记者注意到,画中人物发丝飞扬,如闻风声呼啸。一双骨节嶙峋的粗粝手掌,轻捂嘴唇,眼神邃远,仿佛在遥忆一段陈年往事。满面沧桑,皱纹深刻,如折带斧劈之皴。这幅画庄重简练,没有繁缛的背景铺排,容貌刻画细腻生动,自蕴内涵,主体形象在细节的精致中尤其突出。而《母亲》其实不是一个人的母亲,她的寓意更其宽泛。她是中国底层勤劳韧性,不屈不挠的所有母亲的缩影,其时代意义不言而喻。

近期,高劲松在参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时,深有感触,创作了一幅战争年代的场景。“在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我看到很多关于这方面场景描写的文字作品,但像油画、水彩、素描这种很少。我想用烙画的形式,来表现当时的年代。”由于木板烙画的板块采用的是木头的原色,处于一种棕色,看上去像老照片的感觉,高劲松想用这种绘画形式,展现那个年代战士们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壮观场面。

“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充分说明了烙画的高难度,但对于高劲松而言,三十余载的锤炼,他的技艺以炉火纯青相誉,或不为过。多年来,他多次在全国各地开展个人作品展,作品也被各国美术馆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2020年,在中典国际秋拍艺无止境书画拍卖活动中,高劲松作品《苍山胜景》以395000元底价起拍,经多轮激烈竞逐,最后以778800元落槌,刷新此次以前拍卖纪录。

获奖、办展也许是高劲松作品价值的体现,但对于他个人来说,传承这份文化,才是他的“心里话”。“木板烙画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个元素,希望在我这一代,能够把这个文化传承出去,能够发扬更好。”高劲松说,为了让更多有兴趣、对艺术有着至高追求的人能有学习的机会,他开展了木板烙画的培训班,在这里,年纪最小的才十来岁,最大的已经八十几了。他为这些学员所在的微信群取名“有温度的作品”。

何为有温度的作品?高劲松解释说:“我们对老年人、残疾人的培训是免费的,为的是让他们可以谋得一份职业。此外,每年我们会开展两到三次助残活动,将部分我和学员的作品义卖,募得的资金用于残疾人的生活补助,这就是我们做的所谓‘有温度的烙画’。”

通讯员 朱琳 张志海 俞妍

校对 李海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