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柳冠中那句“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银行,人去哪儿了?”
如同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人心头一震。这话听起来有点“狠”,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技发展背后的隐忧。现在天天喊着“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听起来就像是从科幻电影里直接搬出来的未来场景,酷炫得不行。但有没有想过,这些“无人”背后,咱们人类自己的位置在哪呢?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到无人驾驶的汽车嗖嗖地穿梭,便利店里全是自助结账,酒店前台站着的都是冷冰冰的机器,是不是觉得挺酷的?确实,这些技术让效率嗖嗖往上涨,成本哗哗往下降,看起来像是给咱们的生活带来了大变革。但却有一个隐忧,如何去安置因为科技变革而被排挤的人呢?简单的重复性的被人取代的工作被机器取代,那么原本的人该何去何从,如何谋生呢?司机、服务员、收银员……这些曾经挺普通的职业,现在一个个都在慢慢消失,活在被取代的恐惧中。技术发展的初衷是让生活更美好,结果咱们却成了技术的附庸,这事儿听起来就挺逗的。诚然,历史上的技术革命,都伴随着阵痛。工业革命的时候,大批手工业者失业,但最后也创造了更多的行业和岗位。可这次呢?无人化技术发展得太快,快到大多数人都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甩在了后面。高学历的也一样,读完大学发现,岗位少了,就业难了,竞争打了,薪资低了,这心里能平衡吗?更逗的是,人口问题也来凑热闹。出生率下降,劳动力短缺,企业一看,行,咱们上无人化吧!结果,机器是填补了人力的空缺,可就业机会也少了,生育意愿更低了,这不是恶性循环吗?发展和进步没有错,毕竟只能往前,无法退后。但技术不能光顾着追求效率,也得有点温度。医疗领域的智能辅助模式就挺不错的,医生借助AI技术,看病更快更准,但主导权还在人类手里。这样的智能化,才是对人的能力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不过,无人化技术也不光是好玩的,它还带来了不少伦理上的挑战。无人驾驶汽车出事故了,责任咋算?无人酒店会不会侵犯隐私?
这些问题,得有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否则技术就成了资本的工具,彻底反人性了。科技可以是利器,也可能是刽子手,关键看如何去把控。在效率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这才是时代的课题。技术再强大,也得有温度的灵魂去驾驭它。否则,人类就可能成了科技的奴隶,而不是它的主人。无人化的发展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咱们忘记了“有人”的重要性。未来的路,应当在科技与人性之间寻求平衡。科技让效率飞速提升,而人类应当给科技注入情感和意义。在技术的浪潮里,找到一条“有人”的路,把科技变成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主宰。
大家都去做机器人呀,就业机会不就来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