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道》·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冯道的《天道》诗以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展现了五代士大夫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这首诗通过"穷达由命""知行好事"等核心命题,将儒家的入世精神与道家的自然哲学熔铸一炉,形成独特的生存智慧。在五代十国的乱世背景下,这种思想既是对现实困境的回应,也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一、天命观的二重性解读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开宗明义提出天命观。冯道此处的"命"并非消极宿命论,而是融合了儒家"乐天知命"与道家"道法自然"的双重内涵。在五代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的时代,个体命运确实如飘萍般难以自主,冯道的生命历程就是最好例证——他历经五朝八姓十一帝,始终位居相位,这种特殊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天命"的不可抗拒性。
但冯道的天命观并非绝对消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将儒家"尽人事"的实践理性注入天命观中。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使天命观具有了动态平衡的特质。就像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的"立命"说,冯道强调在天命框架下积极作为,形成"乐天知命故不忧"的生存智慧。
诗中"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的自然意象,进一步诠释了天命运行的规律性。这种将人事兴衰与自然节律相类比的思维方式,与《周易》"观物取象"的传统一脉相承。在冯道看来,天命既非完全不可捉摸,也非人力可随意改变,而是如同四季更替般具有内在必然性。
二、乱世中的道德坚守
"知行好事"的道德命题在五代乱世具有特殊意义。当时礼崩乐坏,士人多随波逐流,冯道却始终以"持重镇俗"自任。他主持校刻《九经》,保存文化火种;在契丹入侵时冒死劝谏,保全百姓性命。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正是对"知行好事"的实践诠释。
冯道的道德观突破了传统的忠君思想。他历经多朝而不失其节,并非毫无原则的投机,而是秉持"以民为本"的更高准则。这种道德选择在《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的评价差异中可见一斑:欧阳修从传统忠义观出发批判其"无廉耻",而薛居正则肯定其"救民水火"的功绩。这种评价分歧恰恰反映了冯道道德实践的复杂性。
在"莫问前程"的命题中,冯道展现出超越功利的道德境界。他的行善不为求名,不为邀功,而是出于内在的道德律令。这种纯粹的道德动机,使他的行为具有了宗教般的神圣性。正如康德所说的"道德律令",冯道的道德实践是对人性光辉的终极彰显。
三、生命哲学的现代启示
"天道甚分明"的终极判断,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不确定性,冯道的"知命"智慧提醒我们保持内心的定力。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在不可控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存在。
冯道的"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职业伦理建设具有借鉴价值。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他"但行好事"的纯粹态度,为职业道德注入了超越性的维度。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天职"概念,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诗中"冬春交替"的意象,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这种"静待时机"的智慧尤为重要。就像《周易》"潜龙勿用"的爻辞,在低谷期保持修养,等待时机成熟,这正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生存策略。
冯道《天道》诗构建的哲学体系,是中国传统智慧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结晶。它既包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又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这种智慧依然能为我们提供应对不确定性的精神资源。当我们在"穷达"之间保持定力,在"知行"之中坚守本心,或许就能领悟到"天道甚分明"的终极真理。这种智慧不仅属于五代那个乱世,更是人类文明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