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乒坛传奇女将孙梅英,自幼热爱乒乓球,以非凡球技闻名。她曾代表国家征战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后转型为教练,培养出众多世界冠军。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乒乓巾帼,晚年却倒在麻将桌上,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令人扼腕叹息。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左起:叶佩琼、孙梅英、邱钟惠
1929年孙梅英出生于的上海,从小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大都市中成长。上海的开放气息为她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使她在竞技体育的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自幼年起,孙梅英便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由衷的热爱让她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超凡的才华和非凡的身体素质。她在球桌前的每一次挥拍,都显得如此自然而充满力量,令旁观者赞叹不已。无论是在学校的体育课上,还是在社区的小型赛事中,她总能以其出色的表现吸引众人的目光。
1947年孙梅英已是无人能敌的乒乓球手,她的球技不止在业余的舞台上受到认可,更是在专业的比赛中一鸣惊人。她决定参加更高级别的上海市乒乓球赛事,这一决定成为了她运动生涯的转折点。

合照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开始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乒乓球这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运动。孙梅英凭借其卓越的球技和不懈的努力,荣幸地成为了新成立的国家女子乒乓球队的首批队员之一。在国家队的训练和比赛中,她接受了更为系统和专业的指导,技艺和战术水平迅速提升。
在其首次参加的全国锦标赛中,孙梅英以压倒性的优势夺得了女单冠军,而在之后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她更是一路过关斩将,连续获得两届世锦赛女单冠军,她的名字由此在国际乒坛上声名鹊起。
1953年,当孙梅英代表中国出战第二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她是在为个人荣誉而战,更是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耀。经过激烈的角逐,尽管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强敌,孙梅英依旧发挥稳定,最终帮助中国队夺得了珍贵的铜牌。这枚铜牌,虽然在未来的比赛中可能不被多少人记起,却无疑开启了中国在世界乒乓球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的新篇章。

赛场照片
她的成功体现在奖牌和荣誉上,更重要的是她通过体育赛场上的拼搏和努力,传递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了激励无数人奋斗不息的源泉。在孙梅英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运动的力量,以及它在塑造个人和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1955年,孙梅英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独自挑战极限,凭借出色的表现为中国队斩获三分,帮助团队首次登上世界比赛的季军领奖台,遗憾的是那个年代还未普及录像技术,她在场上的英姿无法留存于世,只能通过目击者口述来传承她的赛场风采,描述她那敏捷而准确的快攻,让许多观众为之动容。
在那届比赛中,她的丈夫姜永宁也是焦点人物,一同为国家争光。姜永宁的打球风格与孙梅英大相径庭,他以柔克刚的技术应对挑战,尤其是面对韩国强敌时,他没有被压制,反而以冷静的削球技术成功还击,同样为团队贡献了重要的三分。

孙梅英和姜永宁在生活中和比赛场上的互补性为他们赢得了众人的赞赏。尽管两人都有深厚的情感,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的原因,他们的爱情长时间未能公开。直到队中的教练出面,坦言鼓励,这对表里如一的冠军才正式走到一起,成为了体坛的佳话。
他们的关系得到了团队和领导的支持,1956年,这对夫妇还曾在中南海前为毛主席等领导人表演乒乓球,展现了他们的超群技艺,从而在五十年代的体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1961年,孙梅英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回报,她在国际乒乓球比赛中发挥出色,最终获得了亚军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孙梅英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三十岁,这在体育竞技领域中通常被视为运动生涯的晚期。尽管面临年轻而处于巅峰状态的日本选手的挑战,孙梅英仍然展示了非凡的竞技状态和不减的战斗精神。

合照
孙梅英在中国乒乓球界的影响力是无可替代的。作为中国乒乓球的开拓者之一,她在球场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个人生活中书写了佳话。与队友姜永宁的爱情故事,是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在队友们的积极撮合下,两人很快结成了伴侣,并育有一子。
孙梅英在成为母亲后,依旧坚持回到赛场,继续她的职业生涯直到34岁因伤宣布退役。虽然孙梅英没有赢得过国际大赛的金牌,她却与邱钟惠、容国团、姜永宁等名将共同铸就了中国乒乓球的黄金时代。
正是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使得乒乓球逐步成为了中国的国球。退役之后,孙梅英没有离开乒乓球这个大家庭,而是转战教练席,成功培养出曹燕华、张立等众多世界级冠军,成为了乒坛的传奇教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的浪潮也带动了体育界的革新。孙梅英逐步退出了一线教练的岗位,担任中国乒乓球协会的高级职位。尽管职责变得不再如过去那样繁重,她对中国女子乒乓球的未来发展仍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退役后她转而致力于教练工作,她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下一代。孙梅英在教练岗位上表现出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很快就在队伍中建立了影响力。孙梅英尤其关注国家队女运动员的培养,她深知团队中女性成员的潜力尚未被完全开发。
她在技术和战术上给予指导,更在心理和情感上支持她们,鼓励她们克服比赛中的压力和挑战。孙梅英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在世界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女性选手,以此改变过去男女实力悬殊的现状。

孙梅英教练因其卓越的指导能力,在其执教生涯中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荣誉奖章,1979年更是被授予了国家级教练员荣誉称号。她的辅导技巧和策略在国际乒坛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她指导下,何智丽在1987年的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勇夺女单金牌。
孙梅英在那次比赛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她坚持认为运动精神高于一切,强烈反对比赛中的让球行为。在当时的体育环境中,让球通常被视为战术之一,但孙梅英却坚持让何智丽按自己的实力全力以赴。
她暗中支持何智丽,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潜在的后果和风险,孙梅英勇敢地告诉何智丽:“你只管打,后果我承担。”这种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立场最终帮助何智丽赢得了冠军,同时也挑战了当时乒坛的某些不成文规定。

孙梅英的这一立场在乒坛引起了广泛讨论,她甚至委托人撰写了关于乒乓球让球问题的文章,引发了业内外的深思和热议。然而这种坚持也使她在晚年变得相对孤立。因为她在让球问题上的立场,许多乒乓球界的活动逐渐减少了对她的邀请。孤独中孙梅英转而寻找了新的爱好,她开始热衷于打麻将来消磨时间。
1994年,孙梅英在一次休闲的麻将会中突然倒下,结束了她丰富多彩的人生。尽管她的日常活动既包括爬山、散步等身体活动,但她的去世仍让人措手不及。那天孙梅英与几位老友围坐麻将桌,气氛轻松愉快。
她正欢笑着准备胡牌,却在一瞬间面色僵硬,随手中的麻将牌一同坠落。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震惊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被紧急送往医院,尽管经过了多日的医治,医生们仍未能挽回她的生命。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她还在乒乓球桌上展示着年轻时的竞技状态。然而谁也没有预见到,这位一直活力充沛的老运动员会在如此普通的一个下午突然离世。

她的去世是体育界的损失,孙梅英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公墓举行,众多悼念者前来送别这位女子乒乓球的开拓者和灵魂人物。孙梅英去世三个月后,1994年亚洲运动会上,小山智丽以其卓越的球技在赛场上所向披靡,接连击败了乔红、邓亚萍等曾是她的队友,最终夺冠,为中国队赢得了无上荣誉。
在比赛期间,小山智丽在激励自己时频繁使用日语,这一行为在中国观众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不满。赛后她用日语喊出“哟西”,这一行为引起了不少争议,让她的个人品行和国籍选择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
面对意外的舆论风暴,小山智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面对批评她感到困惑和压力,但夺得金牌的喜悦超越了一切,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她的这番话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引发了更激烈的国内反响,许多人对她的言论感到不满。

2005年,中国乒乓球协会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出席那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她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她被祖国的繁荣与变革所深深触动,感受到从前的紧张氛围已经消散。
在此后的日子里,小山智丽经常往返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积极参与两国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不断地为促进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的努力成为了桥梁,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这一切都显示出,中国乒乓球的强大不仅因为内部的传承和努力,国际的竞争与挑战同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内外结合的动力系统,保证了中国乒乓球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持续发光发热。

如《孟子》所言,持续的外部挑战能够促使一个国家或组织不断自我反省和提升。这种忧患意识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动力,使个人和集体都能在不断的挑战中磨砺自我,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