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应是青春肆意、尽情挥洒的时光,可对我而言,却早早地与生活的重担相拥。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如阴霾般笼罩着我,让每个寒暑假都成了我为生活奔波的战场。
2014 年的那个夏天,蝉鸣在枝头喧嚣,校园里弥漫着假期的轻松氛围,同学们或是计划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是满心欢喜地准备回家与家人团聚。而我,却怀揣着对未来的忐忑和对生活的无奈,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
经中介介绍,我和学校的几个同学踏上了前往南京德宝的打工之旅。本以为目的地是繁华的上海电子厂,可命运的齿轮却悄然一转,因上海厂人员已满,我们只能改道南京。三十个小时的大巴车程,狭小的空间、颠簸的路面,让每分每秒都变得无比漫长。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可我的心思全然不在这沿途景色上,满心都是对未知工作的担忧。
抵达南京后,临时被安排住进一个宾馆,10 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空气里弥漫着闷热和嘈杂。接下来的三天,拍照、体检、面试,繁琐的流程让我身心俱疲。每一项检查都像是一道关卡,考验着我的耐心和毅力。看着周围陌生的环境和忙碌的人群,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助,那一刻,回家的念头如野草般在心底疯长。
但贫穷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我前进。第四天,当得知面试通过时,我心中竟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欣慰,也有更多的无奈。来到宿舍,眼前只有一张光秃秃的床板,买铺盖、洗漱用品,还没开始挣钱,钱却如流水般花了出去。更让人无奈的是,宿舍连充电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门口扫码充电,人多的时候,排队充电都成了一场艰难的“战斗”。
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进入电子厂要穿上密不透风的防尘衣,手机必须锁进柜子里。工作时,耳边只有机器的轰鸣声和流水线的嘈杂声,仿佛与外界彻底失联。每一分钟都在考验着我的体力和精神极限,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选择离职,我也动摇过无数次。但每当我想到家中父母为我操劳的身影,想到那等待缴纳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35 天后,我一个人提着沉重的大箱子,踏上了归程。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一路上,疲惫和对家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我告诉自己,以后或许再也不会出来打工了,可现实却总是那么残酷。
在西安,临时工的机会少之又少,而且工资微薄,根本无法满足我的生活和学习需求。所以,寒暑假外出打工成了我的常态。2015 年寒假,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路。本来说好去上海名企,可最后却被安排到苏州一个偏远乡镇的农村小厂。当车子驶入那片陌生的土地,周围是一片荒芜,离城市的繁华遥不可及。
宿舍的条件更是艰苦到了极点,没有洗澡、接水和上厕所的地方。上厕所和接水要去外面楼梯的尽头,洗澡则要去村子里的一个小澡堂。宿舍是临时收拾出来的,之前无人居住,寒冷的空气似乎能穿透骨髓。晚上睡觉,盖着单薄的被子,常常一夜过去,脚还是冰冷的。
大年三十,厂里的正式员工都在欢声笑语中聚餐,然后满心欢喜地回家过年。而我们只能留在宿舍,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万家灯火,心中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那一刻,我无比渴望能回到家中,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年夜饭,感受那份久违的温暖。好在过年期间放了几天假,我和同宿舍的同学一起去苏州的市区逛了逛。走在热闹的街头,看着周围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我们心中也多了一丝慰藉。用工厂发的 800 元生活费,为家人挑选了一些特产,想象着家人收到礼物时的喜悦,身上的寒意似乎也减轻了几分。只是到了晚上,躺在冰冷的床上,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家。
2016 年寒假,第三次外出打工,本以为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可命运却又给了我重重一击。去的第二天,手机就突然坏了。那一瞬间,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处处离不开手机的年代,没有手机就仿佛与世界隔绝。之前手机从床上摔了好几次都安然无恙,可这次仅仅是从下铺跌下来,就再也开不了机。找了好几个手机维修店,师傅们都摇头表示不知原因。
没有多余的钱买新手机,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在没有手机的日子里煎熬。每天晚上下班回来,看着室友们躺在床上玩手机,脸上洋溢着各种或开心或满足的表情,我却只能呆呆地望着天花板,然后强迫自己入睡。没有手机,无法和家人朋友联系,无法在闲暇时浏览新闻、玩游戏放松,那种孤独和寂寞感愈发强烈。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醒着我身处异乡的艰难,想家的情绪也在心底不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