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山舰正式成军两年:台军最大战舰的"面子工程"与"里子危机"
2025年2月13日,中国台湾地区首艘万吨级两栖船坞登陆舰"玉山舰"迎来成军两周年。这艘曾被台当局吹捧为"国舰国造里程碑"的巨舰,自2022年9月交付以来,始终处于舆论漩涡中心。根据公开资料,"玉山舰"全长153米,满载排水量10600吨,配备76毫米主炮、MK-15密集阵近防系统及海剑2防空导弹,号称可搭载两栖突击车、登陆艇及两架直升机,执行南海运输、离岛增援乃至"反制解放军夺岛"等任务。
然而,这艘标榜"自主建造"的舰艇,实则暴露多重隐患。首先,其建造工艺被军事专家诟病为"民船标准",钢板焊接水平粗糙,隐身设计形同虚设。更讽刺的是,在2022年交付前的船坞测试中,因操作失误导致机舱进水,关键系统遭海水浸泡,险些酿成重大事故。尽管台船公司紧急修复并通过验收,但这一事件已暴露其技术管理体系的脆弱性。
台当局试图将"玉山舰"包装为"不对称战力"核心,但其实际效能值得深究。该舰虽能装载约600名士兵及装甲车辆,但对比解放军071A型船坞登陆舰(如"沂蒙山舰")近2万吨的排水量、立体登陆能力和隐身性能,"玉山舰"明显处于下风。更关键的是,台海军仅计划建造3艘玉山级舰,而解放军已列装8艘071型舰及多艘075两栖攻击舰,形成压倒性规模优势。
(二)战力迷思:玉山舰的"先天不足"与战略困局
从战术层面看,"玉山舰"的设计理念存在根本矛盾。一方面,台当局宣称其用于"外岛防御",但该舰的坞舱浸水设计需长时间准备,战时易成活靶;另一方面,其搭载的LCU登陆艇航速仅11节,在解放军反舰火力覆盖下生存率极低。军事专家宋忠平指出,玉山舰本质是"美制圣安东尼奥级山寨版",依赖进口武器系统,战时补给线极易被切断。
更值得玩味的是台军对玉山舰的定位混乱。台防务部门宣称其可执行"人道救援"任务,却又强调"反制解放军登陆",这种"非战非和"的模糊策略,折射出台当局试图兼顾"国际形象"与"以武拒统"的政治投机心理。岛内"国防安全研究院"学者苏紫云虽声称玉山舰能"提升离岛补给弹性",却回避了关键问题——在解放军火箭军、航空兵及两栖合成旅的立体打击体系下,台军两栖舰队能否有效出港?
数据对比更显荒诞:解放军拥有6个两栖合成旅、超6000辆两栖战车及全球最大规模气垫登陆艇群,可在72小时内投送10万兵力。反观台军,即便玉山舰全数服役,两栖舰队仅能维持2艘船坞登陆舰和2艘老旧坦克登陆舰,兵力投送能力不足解放军的1%。台媒自诩的"技术升级",在绝对实力差距前无异于螳臂当车。
(三)历史镜鉴:从"玉山舰"看台当局军事冒险的必然失败
玉山舰的困境,实为台当局军事战略整体溃缩的缩影。首先,其"国舰国造"口号名不副实:舰载武器依赖美制装备,设计抄袭美国模板,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其次,台船公司为维持造船业生计而接单,暴露其军事工业的功利性与短视性。更致命的是,台当局企图以"万吨大舰"煽动"拒统"民意,却忽视了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碾压性优势——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歼-20隐身战机及055万吨驱逐舰构成的"猎杀链",足以在台海冲突爆发初期摧毁台军港口与主力舰。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割据政权依靠外部势力打造的"军事堡垒",终将被统一大势碾碎。1949年国民党军队倚仗美援战舰固守舟山、金门,仍遭解放军木帆船跨海击溃;今日台当局耗资千亿新台币造舰,不过是历史闹剧的重演。正如《环球时报》专家所言:"造什么舰都是枉费心机"。
结语2025年的台海,解放军两栖战力已实现"代际跨越",而台军的"玉山舰"仍在为机舱进水、焊接瑕疵等低级问题疲于奔命。这种悬殊绝非单舰性能或数量差异,而是综合国力与历史正义的终极较量。台当局若继续沉迷"以武谋独"的幻梦,终将沦为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