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身上有3个特征,孩子一天比一天优秀,能占一个你就偷着乐吧

箴视之见 2025-02-17 17:53:16

“今天女儿数学考了85分,比上次进步了5分,我要记得先肯定她的努力。”

上述这个场景,发生在北京海淀区某重点中学教师王芳(化名)家中。

她连续三年用“鼓励日记”,培养出了考上清华的儿子,令邻里乡亲们都为之惊叹。

落脚现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妈妈如同一盏永不熄灭之灯,既照亮前路又温暖心灵。

心理学研究显示:母亲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

从专业角度出发,这个区域决定着一个人的决策力、自控力和创造力。

如果一位母亲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孩子如同装上了隐形的“助推器”,如果你能占其一就偷着乐吧。

特征一:喜欢激励孩子

一位妈妈曾分享过这样的故事:

儿子在小学时成绩平平,唯独对拼装模型格外痴迷。

她没有批评孩子“不务正业”,反而每周陪他去模型店挑选零件,甚至把客厅改造成“展览角”。

十年后,这个男孩成为国际机器人竞赛冠军,他说:“是妈妈让我相信,热爱可以变成事业。”

激励本质是“看见”孩子独特性,美国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追踪研究500个家庭发现:

获得具体鼓励的孩子,面对困难时坚持时间,比普通孩子多出40%。

举个简单例子,当孩子考试失利时,你可以拥有两个回答:

“这次没考好,但你的努力妈妈都看在眼里”,或者“你怎么这么笨”。

但对于优秀的妈妈,喜欢用“具体赞美”代替空洞夸奖,用“过程肯定”替代结果批判。

对于孩子来讲,前者显然更有力量,内心进而会有所感悟——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如此正向激励下,孩子将逐渐形成“我能解决问题”的自信,从而主动追求进步。

特征二:常和孩子谈心

在讲述此次特征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抑郁症孩子越来越多?

其实,大部分人认为是孩子自身问题,殊不知家长才是关键一环,相关心理咨询实例不在少数。

我依稀记得,有位心理教授讲道:一个青春期女孩因抑郁休学,根源竟是“妈妈从不听我说话”。

“她只会问我作业写完了吗,却从不问我今天开不开心”、“她只会……”

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家长们引导谈心,北师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在2023年调查报告指出:

每天进行深度谈心15分钟以上的母子,孩子抑郁发生率降低63%。

不过,谈心不是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双向的情感流动,过程中需要讲究“降维对话”。

从专业角度讲,心理学家建议用“3F法则”——Fact(事实)、Feeling(感受)、Future(未来)。

比如,当孩子心情沮丧,询问后得知“今天足球赛输了”,作为妈妈可以这样回应:

“我看到你救球时膝盖都擦破了(事实),当时是不是既痛又不甘心(感受)?”

“没关系,下次我们可以提前做哪些准备(未来),争取拿到好的成绩,加油!”

特征三:情绪比较稳定

心理学中的“情绪传染理论”指出:母亲的焦虑、愤怒会直接传递给孩子。

比如辅导作业时,妈妈频繁吼叫,孩子会因恐惧而大脑“宕机”,形成“学习=痛苦”的潜意识链接。

日本作家岛田洋七,在《佐贺的超级阿嬷》中写道:

“晚上别提伤心事,难过的事留到白天再说,也就不算什么了。”

这句话背后,藏着情绪稳定的真谛:面对生活的风雨,妈妈的态度就是孩子眼中的“天气预报”。

脑科学研究显示,母亲情绪波动时,孩子杏仁核活跃度会骤增300%,长期将致海马体缩小15%。

情绪稳定不是压抑情绪,而是建立“情感调节系统”,难道你愿意让孩子感到不安?

不过,人都是感情动物,难免会碰到不顺心之事,每当要发火不妨试试“四步冷静法”:

深呼吸7秒→冷水敷脸→写下情绪关键词→1小时后讨论。

曾经,有位母亲用这个方法,让叛逆期的儿子主动:“妈妈,你生气时依然讲道理的样子很酷。”

多年来,我始终坚信一句话: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光。

妈妈不是超人,但那些藏在日常细节中的智慧,却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若你已拥有其中一个特质,请继续深耕,若尚未做到,不妨从今天开始。

因为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用爱和陪伴,让孩子活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