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灭燕本质上是一场政治战

子玉史院吖 2024-11-01 14:53:41

文 / 子玉

一个人的行为其实就是他内在的显化,所拿到的成绩也是其认知的变现,同理,一个王朝在军事上的表现也是其政治生态在战场上的显化,胜败也是受政治、经济这些综合因素的左右,前秦能够灭掉前燕本质上就是政治取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前秦灭前燕只是将当年大秦灭赵国的剧本重演了一遍。

从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驾崩之后,北方就陷入了持续的乱局中,经过战争洗牌,北方最终形成了秦燕对峙的格局:秦国以长安为国都,所据之地有关中、河东、陕县和武关;燕国以邺城为国都,所据之地有河北、辽东、晋阳、上党、洛阳、鲁县、许昌等地。

按照乱世的规律,秦燕必然会进一步角逐,统一北方,形成与江东的东晋南北对峙的格局。只是,北方的战争火苗是由东晋的桓温给点燃的。

369年三月,东晋大司马桓温发动二次北伐进攻前燕政权,前秦君臣在经过讨论后作出了援助前燕的决定。因为,唇亡齿寒,用王猛的话来说就是:“若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燕冀之兵,引并豫之粟,观兵淆渑,则陛下大势去矣。”

援救燕国符合秦国的利益。

这个事情对秦国来说实际上是利大于弊,不仅能解除晋军对北方的威胁,还能有机会观察燕国这个未来的对手,考察相关地形,为灭燕做积累。

桓温败退之后,秦燕之间就频繁派出使者,燕散骑常侍郎郝晷在出使秦国的过程中经过对比发现,秦国的政治生态比燕国更好,再加上他和王猛是故人,于是就以向秦国泄露燕国机密的方式向秦国示好为将来做打算。

燕国的情况在秦国君臣眼中逐渐透明化。

确实,自从燕主慕容儁驾崩之后,燕国的政治生态就已经逐渐在恶化,只是由于慕容恪的存在秦晋才暂时不敢觊觎燕国。当慕容恪去世之后,苻坚就有谋取燕国之志,只是由于慕容垂的存在所以才暂时不敢出兵。

慕容恪是让天下枭雄都忌惮的对手,慕容垂的能力也在应对桓温北伐的过程中体现得是淋漓尽致,可以说,燕国完全是依靠慕容垂才解除了生存危机。只是,燕主慕容暐本来就忌惮慕容垂,不可能重用对方,最后是在形势所迫的情况下才对其委以重任,在慕容垂积累了巨大军功之后,整个燕国庙堂都是对慕容垂的明枪暗箭。当慕容垂班师回邺之后,太傅慕容评不给慕容垂部将士兑现军功就是具体表现。

最终,慕容垂在无法于燕国庙堂生存的情况下逃往龙城,在被发觉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做出投靠秦国的决定。

由此可见,悲剧在历史上总是重复上演,战国时的赵国在秦兵压境的情况下自毁长城杀掉了将军李牧,燕国在面临秦晋的强敌的情况下又逼走了慕容垂。慕容垂和慕容恪一样,是让秦晋都忌惮的对手,慕容恪在世时,桓温不敢北伐,当慕容垂在被燕国君臣边缘化之后桓温才敢出兵,只是,燕国在生存危机的倒逼下还是启用了慕容垂,桓温因此遭遇惨败,声望大减。

对于慕容垂的才能,慕容恪是做过评价的:“吴王垂将相之才,十倍于臣...臣死之后,愿陛下导国以听吴王。”

为什么王猛后来极力鼓动苻坚杀掉慕容垂就是因为其彪悍能力,王猛对慕容垂的评价是:“蛟龙猛兽,非可驯化之物,若籍以风云,将不可复制,不如早除之。”

王猛愈是忌惮慕容垂则恰恰反证了慕容垂的能力。

而且,慕容垂此人也是极其有操守的,即使在内遭遇不公平也没想过发动兵变进行夺权,当慕容恪之子慕容楷和慕容垂的舅舅兰建将慕容评将对慕容垂动手的阴谋告诉他之后,慕容垂说:“骨肉相残,而首乱于国,吾有死而已,不忍为也。”

就是这样一位有能力、有操守的文武之才愣是被逼得出走。

由此可见,宗室内斗是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常态,各政权为了开拓、生存就只能重用宗室,完了少主上位之后出于忌惮心理又对强势宗室是各种打压。慕容垂的遭遇只是这段历史的个例而已。

但慕容暐虽然保证了权力的安全却也同时放弃了江山,因为,苻坚面对慕容垂投靠时是大喜过望:“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

和当年的大秦一样,前秦对于人才表现出了绝对的尊重。苻坚不仅个人能力出众,还同时延揽了王猛、吕婆楼、强汪等当世雄才,在即位之后也及时重用了这些精英,王猛当时就被任命为了中书侍郎。

面对氐族豪强对王猛的攻击,苻坚也是坚定支持王猛,典型事件就是,氐酋樊世在朝堂上攻击王猛时,苻坚选择站在王猛一边,果断斩杀了樊世。大家都说苻坚此人是妇人之仁,事实是,苻坚在打击氐族豪强时可是一点也不手软。

苻坚保护了王猛,王猛的彪悍才能也就毫无保留地服务于前秦。王猛此人,就是放在整个大历史中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其打击豪强的霹雳手段、治理国家的政治能力、领兵打仗的战略战术都是高段位的选手,堪称商鞅级别的人物,历史上很少有王猛这样的全才。

王猛是商鞅式的全才

图源/剧照

前秦的历史也是以王猛去世为转折点相差甚大:王猛生前,秦国高歌猛进,欣欣向荣;王猛去世之后,秦国在数年间就崩溃灭亡。王猛对秦国的作用由此可见。

所以,秦燕两国的国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苻坚和王猛的关系的话,那一定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而且,苻坚此人也是乱世的明君,史书记载:“坚勤于政事,任用贤能,率下以俭,因之秦国富强,冠于燕晋。”

对于秦国君臣,当以其对手燕国的评价最为准确,燕国太傅慕容评向出使秦国归来的使者询问苻坚和王猛的情况,对方的回答是:

秦君明而善断,王猛名不虚得。

君明臣能,秦国的国力没有理由不强。在苻坚和王猛君臣的努力下,秦国兵强国富,垂及升平,战无不胜,大治。

从357年苻坚即位之后秦国就一直对内用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优化政治,为东出争夺天下持续做积累。

而燕国呢,却持续陷于和东晋在河南地区的争夺战中,极大消耗了元气。在慕容垂出奔之后,燕国的内政就更进一步恶化,具体表现是:女主专政,太后可足浑氏干预国政;作为执政的太傅慕容评胡作非为,不仅各种手段聚敛财富,且在人事任命上也是所任非人,导致群怨沸腾;风气败坏,士民承风,竞为奢靡;燕主慕容暐不仅能力严重不在线,且沉溺享乐,后宫之女,四千余人...

秦燕的政治生态简直就是战国末年秦赵政治生态的再版。

当时,燕国使者梁琛在出使秦国归来之后紧急向太傅慕容评汇报:“秦人日阅军旅,多聚粮于陕东。以琛观之,为和必不能日久,今吴王又往归之,秦必有窥燕之谋,宜早为之备。”

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来秦国想干啥。

灭燕是苻坚的既定目标

图源/剧照

但慕容评却根本没有当回事。梁琛又向燕主慕容暐汇报,对方依然是不当回事。

笔者的个人看法是,不管是慕容评还是慕容暐,他们不可能对秦国的威胁置若罔闻,只是他们实在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本能地选择了对问题的逃避。人就是这样,在能力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时往往会选择掩耳盗铃。

当时皇甫真也紧急上书,认为慕容垂就是当年的伍子胥,不可不备,要加强对洛阳、太原、壶关等战略重地的防守。但燕国君臣依然不当回事。

秦国呢,则继续派出使者打探燕国的情况为战争做准备。

随后,尚书左丞申绍继续上疏,建议燕国控制西河,南坚壶关,北重晋阳,但慕容评和慕容暐依旧不当回事,对于晋阳、上党、洛阳的战略要地根本就没当回事。

秦燕的战争结局早在开战之前就已经注定。

最终,秦国以燕国不履行割让虎牢以西的土地的承诺为由决定对燕用兵。369年十二月,苻坚派遣辅国将军王猛率领建威将军梁成、洛州刺史邓羌和冠军将军慕容垂等共步骑三万人马正式伐燕。

对于伐燕的整体战略,苻坚君臣敲定的方案是:先拿下洛阳,然后以主力自洛阳渡河攻取燕国之上党,然后直趋燕都邺城;同时,以一部兵马进攻燕国的晋阳,以掩护主力军;利用渭水、黄河、汾水的漕运优势运输后勤物资。

次年(370)正月,王猛猛攻洛阳,燕国武威王洛州刺史慕容筑以洛阳投降秦军。

不到一个月,王猛就攻克洛阳、荥阳两大军事重镇,用兵堪称神速。所以,此人在文武两个层面的水平都是顶级的。此后,王猛的军事水平还将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当年四月,苻坚命王猛率领镇南将军杨安和张蚝、邓羌等十将率领步骑六万再次伐燕。秦军兵分两路,王猛攻壶关,杨安攻晋阳。

八月,王猛克壶关,擒燕上党太守南安王慕容越,上党郡县皆降,燕国大震。接着,王猛又协助杨安攻克晋阳,擒燕国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

此时,慕容评率领的三十万救援大军行至潞川(今漳河上游黎城县附近),他没有立即与秦军开战反而却在军中做起了生意,对饮用水进行收费,搜刮了山一样的财富,燕军的情绪可想而知。

十月二十三日,秦燕两军大战,燕兵大败,被俘、被斩共计五万余人,秦军又乘胜追击,又诛杀、俘虏了十万余人。

此时的邺城已经成为孤城,秦军已经不将其放在眼里,用王猛的话来说就是:“击垂亡虏,譬如釜中之鱼,何足虑也?”

十一月,王猛猛攻邺城,同时又派邓羌进攻信都(今河北冀县)。初七,燕国散骑常侍郎余蔚率领扶余、高句丽及上党质子五百余人在夜间打开北门将秦军迎了进来,秦军遂占领邺城。初十,苻坚正式进入邺城的燕国宫殿。燕主慕容暐也在逃亡的过程中被秦军擒获,被送往邺城。前燕灭亡。

燕国灭亡

图源/剧照

前秦通过灭燕得到了一百五十七个郡,二百四十六万户共计九百九十九万人口,国力大增。

从349年石虎驾崩之后,中原持续了二十一年的乱局终于被苻坚君臣画上了句号,再次一统。

苻坚和王猛这对君臣简直就是秦孝公和商鞅组合的再版,而燕国君臣也复制了赵国君臣当年的无能。

复盘燕国之亡,其地大、人众、兵强、地险,从实力层面来看被秦国灭亡的概率也不大,用申绍当时上疏慕容暐的话来说是:“大燕户口,数兼二寇,弓马之劲,四方莫及。”

从后来慕容垂能够在短时间内复国也足以证明燕国的实力。那么,燕国的灭亡就只能如此解释:

政治失序导致了军事溃败。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