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冬垂头丧气骑着自行车回家,到家后,把车放好然后进门。
看到客厅里有个不常见的大姐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打招呼道:“表姨。”
对方坐在木床上,抬头看了一眼晓冬,应了声:“嗯。”
继续低头看她的杂志。
晓冬坐到奶奶的专属宝座上,她发现床上还放着折叠好的被子和蚊帐,旁边还有一个粉色的小行李袋,估计这回她又要在奶奶家住上一段时间。
她从椅子上起来走进厨房,蹲在奶奶旁边说:“奶奶,我来洗菜。”
英婆把轻活交给大孙女,到菜台上去切肉了。
准备好后,煤炉里烧的热水开始沸腾。
英婆喊道:“晓冬,把你后面那四个热水壶拿过来。”
她站起来甩开手上的水,往自己衣服上擦了两遍。
把餐柜上的热水壶一个个递给奶奶,灌满水后又原位放回。
英婆说:“好了,差不多了,我要炒菜了,你出去叫晓蕾回来吃饭吧。”
大孙女应了一声“哦”,飞奔往外跑。
她来到姗姐姐门前喊道:“晓蕾,回去吃饭了。”
妹妹没有抬头,只回了句:“哦。”
她跑进去蹲在妹妹旁边说:“吃饭啦,还不回去。”
晓蕾:“哎,菜肯定没炒好,家里忽然多了一个人,超不自在,等会再回去吧。”
她挪近一步问道:“表姨什么时候来的?”
“在我出来玩的前一分钟来的。”
晓冬给她翻了个白眼,心想这不就是废话吗,说了跟没说一样。
她起来催促道:“快点回去吧,再不回去奶奶要生气了。”
晓蕾不情愿地站起来,跟在姐姐身后。回到家,一进门就大声喊道:“奶奶,我回来啦。”
英婆从厨房探出头来说:“快来洗手,可以吃饭了。”
大孙女到房门后面把饭桌抬出,用脚踩着桌脚横杠,双手抓住桌子两角往下压,打开饭桌。
再跑到厨房里拿抹布把饭桌擦一遍。
小孙女将筷子摆好,回到厨房从菜篮子里拿出四个碗。
她打开饭煲,装了三碗饭,当她拿起第四只碗时停下了,看着外面无动于衷的人说:“表姨,我不知道你吃多少饭,你自己过来装吧。”
阿英抬头,放下手中那本薄薄的杂志说:“哦。”
英婆端出刚炒好的菜,与平时一样两菜一汤。
她看着桌上的菜心炒猪肉、毛瓜鸡蛋汤和一小碟蒸排骨说道:“不知道你今天这来,没准备什么菜,将就吃吧,明天我去菜市场多买些。”
晚餐吃得很安静,只有电视里演员说话的对白。
饭后,两姐妹帮奶奶收拾碗筷擦桌子,晓蕾故意一个碗一碟菜慢慢收,来回走好几趟,最后留下表姨的碗筷。
这时,阿英才端起自己的碗筷,放到厨房的洗碗盆里,很自然的又回到客厅继续看电视。
一个月过去了,周末,祖孙三人在客厅里看电视。
英婆突然叹气:“哎。”
晓蕾看见奶奶在擦眼泪便问道:“奶奶,你怎么了?”
她躺在竹椅里闭着眼说:“你表姨在这里住了一个月,我不仅要照顾你们还要照顾她。”
晓冬也好奇起来,把注意力从电视转向奶奶:“奶奶,表姨她是做什么的啊,每次来都呆这么长时间?”
她嘴唇动了动,拿起一张草纸擦去泪水:“你表姨在茶楼里做服务员,每次都是失业没地方住才来我这里。”
然后哽咽道:“她从来不说什么时候来,也不说什么时候走,不跟你打招呼,二十七八岁的人了,从来不会给你带一点好吃的或者好喝的东西,每次都是除了自己的行李就两手空空。”
晓蕾立刻从木床坐到奶奶身旁的椅子上,接过奶奶手上的草纸,帮忙擦去泪水:“奶奶,不要哭。”
她哽咽着,情绪不断往外放:“这么多年来,她每回来我这里,都是免费吃,免费住,从来没有主动说过要帮忙做家务活,我年纪这么大了,天天像工人一样服侍她,把我这里当成旅馆。逢年过节从来没主动给过我一分钱,不是说一定要她那吃住的伙食费,她这么大个人了,反倒过来问我拿路费。好像是我欠了她的,她啊,和她爸没两样。”
晓蕾上前抱着奶奶:“奶奶,不要哭了,她已经走了。”
后来,晓冬知道奶奶的过去,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才会在两个孙女面前表露出来。
英婆小时候家里很穷,揭不开锅,更不用说吃不饱。
她长得又矮又小,8岁那年被父母赶出家门,家里只剩下能做事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
那时候她一个人南下到广州谋生,到了30多岁才和爷爷组建家庭。
也是在那个时候,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但她只记得小时候的地址,并不清楚他们是否还在那里生活。
英婆只是抱着一丝希望,请一个会写字的朋友帮忙写信,寄往老家。
两个月后,果真收到来自老家姐姐的回信。
失散二十多年,虽说联系上了,但因路费问题,她并没有回去,直到退休后才第一次重回家乡。
退休后的英婆回到家乡已五十多,见到姐姐那一刻,两人激动得泪流满面。
但除姐姐以外,弟弟貌似并不欢迎。
重聚过后离开之前,她分别给了姐姐和弟弟一些钱,当做孝敬。
弟弟没有感谢,反而嫌给得太少。
他说:“你们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不是条件都很好吗?给这么少是看不起我还是随便打发我?你要是没钱也不用回来了,这里没什么好看的。”
回到现在,奶奶心情平复后说:“哎,你姑姑现在开了店,找她帮忙,应该能在那里呆上几年吧。”
晓冬的姑姑阿婷在她三年级那时,就带着她表哥离开了这个城镇,搬到隔壁的城镇生活和工作。
后来,阿婷认识了明叔叔,重新组建了家庭。
明叔叔租了一家带门面和住处的二层商铺,开始经营文具商品。
但是店铺里只有明叔叔一人,进货、卖货、记账等等忙不过来,所以想找多一个人来帮忙。
正好阿英失业,无所事事。
阿婷家租的店铺不是很大,二楼只有二十多个平米。
中间用一个柜子隔开,里面是她和阿明睡觉的地方,外面则是阿英和小孩睡觉的地方。
阿婷给她一份工资,提供吃和住的地方。
相比酒楼里的服务员,这份工作的强度和待遇实在轻松太多了。
不过,事情的转折在晓冬表哥小升初那段时间发生。
六年级时,晓冬姑姑就已经计划好让儿子读哪所初中了。所以,决定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经过几年的文具店经营和阿婷的工作积蓄,花了几万块在附近购买了一套商品房。
因为买了房子,他们一家三口便跟阿英分开住了。
阿明也转了全职工作,文具店交给她一人打理。
经营了半年多,文具店的生意越来越差,后来到了租金和人工都不平行的地步。
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把文具店结业。
阿婷把结业的事告诉了阿英,让她做好找工作的准备。找到工作之后,再告诉她,她再跟房东商量退租的事。
就在她离开文具店后的一周,两人来到店铺清理东西。
打开铁栅,环顾四周后发现,店里所有家电和值钱的东西都不见了,他们第一反应是有小偷光顾。
她惊慌失措,立刻给阿英打去电话确认:“阿英,你知道店里是怎么回事吗?”
对方淡定回答道:“哦,我把里面的东西卖了,忘记告诉你。”
她听到这个答复后,惊愕之余感到非常无语,呵斥道:“你怎么不声不响就把店里的东西都卖了?也不提前知会?”
对方解释道:“这些东西都用了这么多年了,也不值多少钱。你们新家也不缺这些旧家电,我花了不少时间帮你处理的。”
阿婷火冒三丈,怒气咆哮道:“无论东西新与旧,都是我的东西!我只聘请你来帮忙,为你提供免费住宿和免费使用的权力,但并不代表这些东西都是你的!你没有权力变卖。”
这件事让晓冬姑姑在那个阶段里不断在奶奶面前抱怨。
她姑还说,如果留下一个保险箱没有搬走,她会不会也认为属于她的?
那些家电,阿婷原是计划运到母亲家去的,结果却被这人几百块钱就卖掉。
他们小时候常常听老人家讲故事,其中就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说法。
好人难当,当久了,人家就会认为理所当然。
原创现实生活小说故事连载-住公租房的祖孙三人-第十三章
#原创
#小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