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7位开国上将中,肖华是一位传奇人物。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时,才39岁,是当时我军队伍中最年轻的上将。
肖华
1929年4月,当毛主席率领红四军一部来到兴国时,肖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的肖华才13岁,因为父母都是共产党员,他自小就投身了革命。毛主席和红四军的到来,让肖华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进步思想,也为他的未来指明了道路。
一次群众大会上,毛主席生动的演讲引得众人开怀大笑,包括在台下的肖华。他的目光完全被毛主席所吸引,心中对革命有了更深的向往。
在潋江书院里,毛主席起草并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肖华有幸成为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中最年轻的学员。在这里,他的革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不久后,肖华担任了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开始奔走各区乡,发动青少年参加共青团。他的工作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和赏识。
毛主席
1930年3月,毛主席再次来到兴国,住在潋江书院的文昌宫里。当警卫员找到肖华,告诉他毛主席要见他时,肖华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和毛主席近距离接触并谈话。
由于是第一次见到大人物,肖华内心十分担心,生怕会说错话,给毛主席留下不好的印象。好在,肖华的口齿伶俐让他很快放松下来,和毛主席的谈话也变得越来越流畅。
毛主席对肖华很是满意,两人之间的谈话也越来越深入。毛主席教他怎样做青年的工作,肖华在毛主席那里学到了很多革命道理。之后,毛主席又多次来到兴国,先后找肖华进行单独谈话。这些谈话让肖华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第一次中央苏区扩红的时候,兴国就有一万多名青少年参加红军,这其中离不开肖华的努力和贡献。他的工作得到了更高的认可,也为他之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革命的道路上,肖华一直跟随毛主席的脚步,不断学习、成长。他和毛主席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肖华
在军事生涯之外,肖华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比如他创作的《长征组歌》,在当时就收获了极大的好评。
1964年,党中央为纪念长征、弘扬红军精神,号召全军创作相关文艺作品。肖华灵感爆发,花了半年的时间,成功写出12首形象鲜明、情感真挚的词作。后来,作曲家们从这12首词中选出了10首进行编曲,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肖华将军的传奇故事远不止于此。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对家庭有着严格要求的人。
将军有五个孩子,分别是儿子萧云,女儿萧雨、萧露、萧霜和萧霞。作为身居领导岗位的开国将军,肖华要求子女坚持生活上低标准,学习工作上高标准,不允许他们借自己的身份占半点“便宜”。
就连他的大女婿杜链同志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将军病重住院的日子里,他不仅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还对家人提出了严格的期望。
肖华
1985年,肖将军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从开始治疗,直到去世,都没离开过医院。在病榻上,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总是想再做点什么工作。
这天,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前来看望肖华。看着病床上虚弱的老友,杨得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问肖华,你个人还有什么心愿或要求吗?
肖华看着身边的妻子和女儿,摇了摇头说:“组织上已经很关心我了。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都已是国家干部。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是感觉在我们的干部选拔时,应该不管资历,不管学历,按照实际工作的客观需要选拔人才……”
当时肖华的儿子不在身边,只有女儿和妻子陪伴在侧。过了一会儿,将军好像想起来什么似的,突然伸手拉住老伴儿,说:“打电话,把大女婿喊来……”
肖华夫妇
肖华的大女婿叫杜链,时任国家计委“信息办”副总工程师兼总体规划处处长。杜链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到病房。肖华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杜链,你要努力……”
“要努力”,这是将军最后的嘱托,他希望从事科研工作的女婿能够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杜链深知父亲的用心,他承诺一定会不辜负父亲的期望,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肖华依然保持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1985年8月12日,开国上将肖华因病离世,但他的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