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一早的蔬菜回来,手上拎着一大袋新鲜的青菜和肉。
她收拾好饭菜,等待全家人回来吃晚饭。
儿媳小慧推门进来,和以往一样,拧着眉头一句“妈妈,我回来了”都没有。
李奶奶心里有些失落,却也不说什么。
吃饭的时候,小慧只是低着头看手机,全程没有参与任何家庭的谈话,倒是对碗里的饭菜时不时地挑剔一句,说盐放多了。
把老两口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现实生活中,像李奶奶这样的老人并不少见。
他们为了儿女们的幸福,辛勤操劳,不求回报。
这样的付出往往被一些没心没肺的儿媳当作理所当然。
就比如小慧,从不上心帮忙做什么家务,就连老人帮着带孩子,也从没听她说过一句感谢。
有一次,李奶奶生病了,实在没力气做饭,她只是躺在床上希望儿媳能分担一下家务。
结果小慧在厨房转了一圈之后,打个电话点了外卖,自己回房间玩手机去了。
李奶奶看着外卖纸袋子,默默地把桶子拿去打扫。
这样的冷漠,让老人心里有点凉。
她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能得到一声简单的“谢谢”。
但小慧的态度,让她付出的辛苦和汗水都显得那么无足轻重,心里越发寒心。
在金钱方面表现出的强烈欲望当然,不是所有的儿媳都是总躺着不动的。
小丽,隔壁邻居王阿姨的儿媳妇,看似很能干,实则却是打着夫妻勤俭持家的旗号,啃着公婆的积蓄。
王阿姨退休金不低,日子过得也还算舒坦。
小丽结婚时家境一般,而她自己工资又低,于是她开始对王阿姨的退休金虎视眈眈。
只要家里有点额外开销,小丽变着花样让丈夫向父母开口借钱。
先是借口装修,接着是小孩教育,后来连日常零花钱都没少向老人要。
有一阵子,王阿姨为了救济儿子一家,自己去超市节省到连肉都舍不得买。
更过分的是,小丽还嫌老人给的钱不够,常常埋怨家里条件不好,怪她婆婆不帮忙。
有一次,王阿姨病了,没钱买药,小丽眼睛都不眨一眼,照样使唤老人干活。
这样的媳妇,把金钱看得高于亲情,公婆倒成了给她家补缺的提款机。
老人一辈子辛苦存钱养老,没想到老了还得每天为钱发愁。
生活中,有些儿媳对钱财有了欲望,就不顾公婆的感受,一味索取。
把公婆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上再来说说老刘家的媳妇。
老刘夫妇本以为,哪怕媳妇小楠对自己不是特别热情,只要家里平平顺顺,他们也不多要求。
小楠的一个行为却打破了这种平衡。
小楠表面上很尊重老人,背地里却慢慢把老人的地位排得很低。
小楠和丈夫吵架,从不当着老人的面,一转身对着老刘夫妇就冷嘲热讽。
甚至有一次,小楠在朋友面前提起公婆,一脸的不屑,“老头老太太,指望他们能有什么用”。
老刘夫妇伤心地听在耳里,不想让整个家庭气氛太难堪,凭借多年的生活阅历忍了下来。
更甚者,日常购物,小楠从老人手里拿钱,经常不还给他们,甚至让老人有些不好意思问起来。
这样长久形成的优越感,让她觉得老两口天生就是她的服务员,使唤起来心安理得。
这种低人一等的待遇,让老人觉得自己像个外人,心里满是凄凉和无奈。
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还有尊严上的伤害。
总结一下,婆媳关系一直是家庭中复杂而微妙的话题。
付出越多,并不能换来温情和感激,反而更可能换来了冷漠和心酸。
老人们在帮助孩子建立小家庭时,应当学会保护自己,不要把所有的心血和积蓄都全盘交出。
相反,孩子们也应当多一份感恩,少一些理所当然的索取。
在家庭生活中,彼此尊重、理解与包容,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
公婆在付出的时候,也要适可而止,学会放手,自己的未来生活也要自己掌握。
毕竟,相互扶持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