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追寻“人造思维”的千年执念
神话里的机器人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希腊火神赫菲斯托斯用黄金铸造了会说话的机械仆人;中国《列子·汤问》记载了周穆王遇见的“能歌善舞”机关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智能机器的幻想,早在数千年前就已萌芽。
但幻想如何变成科学?让我们一起回到20世纪中叶,见证人工智能诞生的前夜。
1.古代机械:齿轮与诗意的交响关键词:自动化 ≠ 智能
最早的“机器人”公元前400年,古希腊数学家阿契塔制造了蒸汽动力木鸽;东汉张衡的“指南车”能自动指向南方。这些机械装置虽精妙,却只是预设程序的重复运动,就像今天的音乐盒。中世纪的疯狂创意13世纪,阿拉伯工程师贾扎里设计了可编程的钟表与酒水侍者;达·芬奇甚至留下机械骑士的手稿(能挥动手臂)。但这些发明始终缺少一样东西:自主思考的能力。
核心突破:逻辑的数学化
一个哲学家的野心17世纪,德国通才莱布尼茨提出惊人设想:用二进制编码人类知识,通过符号运算推导真理。他发明的微积分符号体系,为后世计算机逻辑奠定了基础。“万能符号”的启示莱布尼茨梦想中的“推理计算器”,就像今天的搜索引擎雏形——将问题转化为符号,通过规则运算得到答案。尽管受限于技术,这颗种子却在300年后发芽。
技术里程碑:麦卡洛克-皮茨模型
当生物学家遇见数学家1943年,神经科学家沃伦·麦卡洛克与逻辑学家沃尔特·皮茨合作,在论文中提出: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类似电路开关。他们用数学公式证明,神经网络可以执行逻辑运算。“大脑是机器”的震撼这一理论颠覆了人们对思维的认识——智能或许不需要灵魂,只需物质结构的精密组合。这直接启发了后来的人工神经网络。从理论到人工神经网络他们的模型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本质上是数学运算。现代深度学习中的“激活函数”“权重调整”等概念,都能从这篇论文中找到原型。
通俗解释:
想象大脑由无数个小灯泡(神经元)组成,当某个灯泡接收到足够电量(信号)就会亮起,并点亮相邻灯泡。麦卡洛克团队首次用数学描述了这一过程。
4.控制论:机器的“自我调节”革命关键人物:诺伯特·维纳
从防空炮到智能理论二战期间,维纳研究高射炮自动瞄准系统时发现:机器可以通过反馈(如炮弹偏差数据)自我修正。他将这一原理扩展到生物与机器,于1948年出版《控制论》。划时代启示录维纳提出:智能的本质是信息处理。无论是人类大脑还是机器,都在通过接收信息、分析、反馈的循环实现目标。这一思想成为AI研究的灯塔。
生活案例:
你家的空调就是“控制论”产物——检测室温(信息输入),对比设定温度(目标),自动调节风力(反馈执行)。
5.未完成的蓝图到1955年,科学家们已掌握三大武器:
(1)符号逻辑(莱布尼茨遗产)
(2)神经网络模型(麦卡洛克的启示)
(3)反馈系统理论(维纳的控制论)
但一个根本问题仍未解决:机器能否真正理解意义,而不只是执行指令? 这为后来的AI发展埋下伏笔。
思想实验:如果拜占庭帝国延续了古希腊机器人研究?想象公元6世纪,拜占庭工匠改进了希罗的蒸汽机,工业革命提前1000年发生——人类是否早已创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突破需要科学理论与工程能力的双重成熟。
AI冷知识达·芬奇为取悦法国国王,曾造出一只机械狮子——它能在宫廷中自主行走,胸口还藏着一束鸢尾花!(原型机已失传,现代科学家根据手稿复原)
下期预告《达特茅斯的夏天:当科学家们决定创造思维》——1956年,一群天才如何在一场会议中,将“人工智能”从幻想变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