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血泪寻子路:姜甲儒案公开审理

直言社论 2025-04-04 12:41:13

——直击山东入室抢婴案:一个家庭的破碎与全民对人贩的愤怒

血色凌晨,一个村庄的噩梦

2006年12月3日凌晨1点,山东泰安肥城市王庄镇的宁静被彻底撕裂。四名蒙面男子切断全村电源,翻墙闯入姜家,将8个月大的男婴姜甲儒从爷爷奶奶怀中生生抢走。爷爷姜某为夺回孙子,被歹徒踩爆眼珠,鲜血浸透厨房地面;奶奶被钢管抵喉,眼睁睁看着孙子消失在寒夜中。

“他们把孩子爷爷的眼珠子都踩出来了!” 姜奶奶的哭诉,揭开了一场持续18年的寻子血泪史,更暴露出人贩的凶残与人性之恶。

从背叛到重逢,一个家庭的生死挣扎

1. 最痛的背叛:邻居竟是“内鬼”

案发后,姜家人发现最致命的刀子竟来自“身边人”——邻居袁某贵。两家相距仅两三百米,姜爷爷曾与袁某贵以兄弟相称,姜父更喊了他二十多年的“叔叔”。然而,正是这位“熟人”为1.2万元踩点费,向人贩提供了姜家作息、婴儿信息,并亲自带路踩点。

“我爸常请他喝茶,他怎么下得去手?” 姜父的质问,道尽人性之寒。案发后,袁某贵甚至假意安慰姜爷爷,演技之精湛令人发指。

2. 爷爷的遗恨:自责七年含恨而终

被踩爆眼珠的姜爷爷,余生陷入无尽自责。他反复念叨“是我没护住孙子”,最终郁郁成疾,七年后抱憾离世。而姜奶奶因“弄丢孙子”,12年不敢与儿子儿媳同桌吃饭,独自蜷缩在老屋度过每一个春节。

3. 母亲的17年:悬崖边的寻子路

姜甲儒生母乔守芬为寻子耗尽半生。她辗转全国,36次长途跋涉,两次驾车险坠悬崖。2024年初,警方通过DNA比对找到已成高中生的姜甲儒。认亲现场,乔守芬抱住儿子痛哭至休克,却因担心影响其高考,强忍思念暂缓相认。

4. 庭审现场:人贩抖腿冷笑,家属血泪控诉

2025年4月2日,泰安市中院开庭审理此案。四名被告人曾某、吕某、王某、袁某贵中,两人当庭翻供,袁某贵更宣称“没犯法”。

冷血细节:人贩庭审时抖腿、瞪视受害者家属,毫无悔意。

荒唐辩词:王某声称“以为是偷牛”,吕某将责任推给“已故同伙”,曾某否认参与作案。

家属呐喊:姜母当庭泣诉:“你们抢走的是一个人,毁掉的是三代人!”旁听席上,“梅姨案”父亲申军良等人泪洒现场。

罪恶链条与制度拷问

1. 暴利驱使下的“熟人作案”模式

本案暴露人贩犯罪新趋势:利用邻里信任降低作案难度。袁某贵对姜家作息、房屋结构的熟悉,让犯罪团伙精准实施“断电-翻墙-控人-抢婴”四步战术。而28600元的交易价(约合当年城镇居民年均收入),折射出拐卖儿童背后的暴利黑洞。

2. 被忽视的“买方市场”

尽管法律明确规定“收买被拐儿童等同拐卖”,但本案中买家苏某夫妇至今未被追责。姜家律师当庭呼吁追诉买方刑责,引发舆论对“买方无罪论”的激烈声讨。

3. 前科人员的再犯罪困局

四名被告人均有犯罪前科:

曾某:两次因盗窃入狱,作案时仍在假释期;

吕某:四次入狱,涉盗窃、脱逃罪;

王某:曾犯强奸、盗窃罪;

袁某贵:非法拘禁前科。

“为何这些人能反复危害社会?” 网民痛斥社区矫正与刑满人员监管漏洞。

我们与恶的距离

18年过去,姜甲儒终于回家,但破碎的亲情再难复原:他至今无法喊出“妈妈”,爷爷的坟前青草已长满。此案留给社会的,远不止对四名被告的量刑争议——

对法律的期待:公诉机关当庭斥责犯罪“性质极其恶劣”,民众呼吁顶格量刑以震慑后来者;

对人性的叩问:当熟人举起屠刀,当买家以“养育之恩”自辩,我们该如何守护最基本的伦理底线?

对制度的建言:强化前科人员监管、严打买方市场、完善失踪儿童应急响应机制,方能织就真正的“防拐天网”。

网友怒评:

“踩爆眼珠的不是鞋底,是人性!”

“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法律要做的,是送他们见上帝!”

此刻,姜甲儒的执法记录仪里,仍存着爷爷最后一句话:“路口堵了没有?”这声牵挂,终成永恒。而我们能做的,是让这样的悲剧,永远停在2025年的春天。

#全民反拐# #支持买卖同罪#

(本文部分细节源自庭审记录及家属口述,持续关注案件宣判进展)

互动话题

1、你支持对拐卖儿童的买方实施处以刑罚吗?

2、如何看待“熟人作案”成为拐卖新趋势?

3、如果你是姜甲儒,会原谅买家吗?

请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