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艺术人生》现场热闹非凡,这是节目开播以来最特别的一期 —— 动用了最多的工作人员,架设了最多的通讯设备,来了整整50多位《红楼梦》的主创人员。
陈晓旭、欧阳奋强、邓婕、袁玫、胡泽红、金莉莉。。。甚至连当年的央视副台长戴临风都来捧场。大家相见欢喜,有的甚至喜极而泣。
可细心的观众发现,剧中的"晴雯"安雯却不见踪影。
不仅是这次重聚,此后剧组的每一次聚会,安雯都仿佛人间蒸发般,从未出现过。红楼25周年庆典没来,30周年音乐会没来,就连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盛大纪念活动,安雯也始终缺席。
"这是为啥呢?"大家心里都有这个疑问。
直到有一天,在鲁豫的访谈节目中,安雯终于道出了实情。她说:"当年我提了一个条件,就是不跟组,我是有戏才来,没戏就不来。
"就这么一句话,道破了她与剧组二十多年来聚少离多的真相。
原来安雯真的很特别。在那个年代,王扶林导演要求所有演员必须跟组,可安雯是个例外。她就像个"考试型选手",只在拍"晴雯"戏份时现身,拍完就走,和剧组相处的时间加起来,撑死也就三五个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宝玉的群戏中,总是看不到晴雯的身影。而其他演员们,即便是龙套,也老老实实在剧组待够三年。
没戏的时候,要么在旁边观摩学习,要么帮道具组打下手。
在这个特殊的拍摄方式下,安雯和剧组的交集,也就只剩下和欧阳奋强的对手戏。但不得不说,正是这种独特的距离感,让安雯把一个孤傲、倔强的晴雯演绎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一直持续着,直到后来苏越出事,安雯不得不重返公众视野,为了替夫还债而复出。但即便如此,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步调,很少参与娱乐圈的活动。
说实话,作为观众,我们多么希望能在每次红楼聚会上看到完整的"大观园",看到晴雯也在其中。但这终究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这让人不禁感叹:有时候,保持距离反而能让角色和演员都保持最好的状态。安雯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晴雯,也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人生。
这或许就是她和晴雯最相似的地方 —— 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说起87版《红楼梦》的诞生,可真是一段传奇。王扶林导演整整花了五年筹备,三年拍摄,才把这部经典呈现在观众面前。
一经播出,那叫一个万人空巷!一群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宝玉""林妹妹"。
但你以为从此就平步青云了?那时候的演艺圈,可不像现在这么热闹。别说资源、片约,就连在北京发展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最后,大家的选择也是五花八门。像陈晓旭、邓婕、牟一这些有闯劲的,咬咬牙选择留在北京"北漂"。可谁能想到,就连后来红得发紫的邓婕,在拍完《红楼梦》后也足足沉寂了七年,愣是没接到什么好角色。
还有一批演员,比如欧阳奋强、胡泽红、侯长荣、周月,当时都签了三年合同,拍完戏就乖乖回了原单位。倒也过得安稳,就是跟演艺梦想渐行渐远。
更有意思的是,张蕾、成梅、李曼这些演员,干脆选择出国留学,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
那时候也没有微信、手机这些通讯工具,大家天南地北的,联系自然就少了。这群曾经朝夕相处的"大观园"主人,就这样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线,各自经历着人生的起起落落。
想想也是,在那个年代,演员们能有多少选择呢?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现在的流量明星一样,走红就能吃香喝辣。但正是这些真实的人生轨迹,才让87版《红楼梦》显得弥足珍贵 —— 它不仅是一部经典剧作,更记录了一个特殊年代里,一群年轻演员最真实的命运写照。
这么说吧,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有自己的无奈和坚持。正如那句老话: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风过之后,能继续飞的,终究是凤凰。
2003年的那场《艺术人生》,堪称是87版《红楼梦》最动人的重聚。
要知道,这可是《艺术人生》开播以来最特别的一期。别说现场来了50多位主创了,光是工作人员和通讯设备的数量就创下节目组记录。
就连当年的央视副台长戴临风都来捧场,这阵仗,可见分量。
说起剧组的情谊,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陈晓旭和她的闺蜜团。不管是胡泽红、姬玉还是张莉,直到陈晓旭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份姐妹情都从未断过。
这哪是演员关系啊,分明就是一群知心闺蜜。
从那以后,红楼剧组的重聚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25周年开机纪念、河北正定荣国府建成30周年、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甚至是"刘姥姥"沙玉华的八十大寿,处处都能看到这群老友重逢的身影。
最让人难忘的,要数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30周年音乐会。那可真是前所未有的隆重!连远在海外的成梅、张蕾、李曼都专程飞回来捧场。
去年在西安大剧院的35周年纪念音乐会,更是再次点燃了全网的"红楼热"。
这些重逢时刻,不仅让观众重温了记忆中的"大观园",更让我们看到了比戏里更动人的情谊。你说这帮人,明明各奔东西那么多年,可一见面,立马就能唤起当年在片场的点点滴滴。
有人说,真正的友情经得起岁月的打磨。87版《红楼梦》的这群演员,用三十多年的真情实感,给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
这大概就是经典剧组的魅力吧,它不仅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作品,更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人间情谊。
说到87版《红楼梦》剧组的情谊,就不得不提"侯长荣同学"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王熙凤屋里那些精美的红珊瑚、翡翠竹子,都是他亲手做的。
这位在剧中饰演次要角色的演员,愣是成了道具组的主力军。
这事儿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有演员叫经纪人来投诉:我是来演戏的,不是来做道具的!但在那个年代,这种事再正常不过。
没戏的时候,演员们要么在片场看别人拍戏学习,要么就跑去道具组帮忙。
说白了,这哪是在拍戏啊,简直就是在上"红楼大学"!三年的跟组时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大家真的是过着同吃同住的日子,累了互相打气,高兴了一起分享,难过了也有人安慰。
这种患难与共的情谊,比演技课学到的东西还要珍贵。
但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安雯。她就像我们班上那个来去如风的学霸,平时不见人影,考试才露面。只在有晴雯的戏份时出现,拍完立马就走。
说句实在话,安雯跟剧组的关系,就跟应届考生和补习班差不多。她来的时候,专心拍戏;她走的时候,潇洒得很。
除了和欧阳奋强有几场对手戏,跟其他人连客套寒暄的机会都很少。
这么一对比,你就明白为什么这些年的红楼聚会,安雯从来不参加了。不是矫情,也不是傲娇,就是真的没那么多共同话题和回忆可聊。
1987年,《红楼梦》开播的那会儿,那叫一个轰动!大街小巷都在追剧,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人们在讨论宝玉和黛玉的故事。
这部剧,硬是让一群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
时光飞逝,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去年在西安大剧院的35周年纪念音乐会,依旧吸引了各界的目光。这些年来,但凡有点红楼相关的活动,都能引起轰动:河北正定荣国府建成30周年、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就连"刘姥姥"沙玉华的八十大寿,都成了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说到这儿,不得不感叹一句,87版《红楼梦》真的太神奇了。你看现在多少电视剧,火得快,凉得也快。可这部剧愣是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剧组成员之间的情谊,也是其他剧组望尘莫及的。
但话说回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就像安雯选择不参加聚会,这也是人之常情。她没跟组的日子,就少了那份同窗情谊;她现在不参加聚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作为87版红楼的粉丝,与其纠结某个演员为什么不露面,不如学会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毕竟,经典永远是经典,但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份包容和理解,或许才是我们这些红楼迷应该有的基本修养吧。
回首往事,这部剧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精彩的故事,更是一段难忘的集体记忆。或许这就是它成为传奇的真正原因 —— 因为它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