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殿试考生,抬进来三筐稻谷当试题,刘伯温一看:要死人了

小青侃史 2023-03-27 10:19:52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毫无疑问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有关于他讨论最多的便是他的传奇人生,朱元璋乞丐出身,却在群雄逐鹿的年代里抓住了机会,一跃成为了开国皇帝,实现了最高级别的阶层跨越。

而除了出身之外,朱元璋的统治风格也颇为人所诟病。

有人说他太过严苛,对手下的大臣动辄喊打喊杀,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的开始需要这样的铁血手腕,朱元璋的做法毫无疑问为后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管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到底如何,能够确定的一点是,他是一个很会挑选臣子的皇帝,这一点从他殿试考生的方式就能够看出来。

就比如说有一次,朱元璋在殿试的时候特意出了一道颇有难度的题,将三筐稻谷作为试题。

果不其然,这场考试不仅暴露了考生的真实水平,还反映出了明朝当时统治存在的问题,间接促进了一场改革的发生。

01 重视殿试的朱元璋

虽说历代君主都会有爱才之心,但是朱元璋对于人才的需要可以说是格外强烈。

这是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的君主,只要被他发现哪个大臣贪腐成性,那朱元璋必不会留。

久而久之,朝堂之上的大臣数量越来越少,官员的选拔也就成为了一件越来越重要的事情,而朱元璋作为皇帝,也就对自己需要参加的殿试越来越重视。

洪武四年,明朝又一次进行了科举考试,朱元璋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的考官,需要在殿试的时候亲自出题考核考生,选拔出自己满意的官员。

可是朱元璋原本只是一个乞丐,读过的书不多,让他按照八股文的考法出题,他自己都没有什么信心能够出好。

即便他可以让臣子代替自己出题,可是考生的答案却需要他自己听并且分辨好坏。所以旁人出题的话,很有可能出现考生侃侃而谈,但是朱元璋自己却听不懂的尴尬局面。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朱元璋十分聪明地想了一个好办法,那便是把题目从“理论”变成“实际”,文绉绉的知识他不懂,但是有关农业、农民等接地气的问题,他却十分擅长。

于是,在这一年的殿试上,他朝考生们抛出了一个十分意想不到的问题。

朱元璋先是命人抬进来三筐稻谷,接着便大手一挥,让考生们针对这三筐稻谷发表自己的见解。

考生们原本胸有成竹的表情出现了裂痕,他们根本没有对这类问题进行准备。而脸色同样变了的还有朝堂上的一些大臣们,有人面露喜色,有人则惴惴不安。

02 刘伯温一看:要死人了

而与此同时,深得朱元璋信任的一位大臣——刘伯温,脸色同样变了。他扫了一眼大殿里的诸位大臣,在心中叹了口气,心想,又要死人了。

刘伯温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感叹一下朱元璋这道题的精妙之处了。

这三筐稻谷不仅仅难住了考生,也给在场的许多大臣心中敲响了警钟。

原来,这些稻谷的来源各不相同,一筐来自扬州、一筐来自太仓,还有一筐则是来自军仓。

而来源不同的稻谷品相也不同,扬州的稻谷颗粒饱满,质量最好,也反映出了今年扬州的收成必然不错,而太仓的则差一些,质量不如扬州。

军仓的稻谷是最差的,不仅颗粒干瘪,里面甚至还掺杂了杂草,整筐都写满了“糊弄”二字。

克扣粮草在朱元璋眼里是大忌,这一问题被发现了,朱元璋又怎么可能放过与此事有关的人呢?

在场的所有大臣都与刘伯温产生了同样的想法,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殿试的考生们却一个个都没反应过来。

他们有的在观察之后,信誓旦旦地开口,说的却都是一些假大空的话,半点没在点子上,有的即使提到了稻谷本身,也将重心转移到了耕种上,而有的则更气人,竟然连三筐稻谷有区别都没有看出来。

这些考生的表现令朱元璋既愤怒又失望,而在这些情绪涌入心头的同时,他又不禁开始反思。

倘若自己这次没有出这样一道题,那么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就会都将是今天这样不懂民生、只会将八股文背得滚瓜烂熟的官员,这毫无疑问,对明朝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03 科举改革

经此一事后,朱元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得知了考生之所以连一定的常识都没有,是因为他们大多出身富贵人家当中,对民生疾苦丝毫不了解,自然也就不知道底层生活是什么情况了。

朱元璋认为这种情况绝不能再继续下去,否则大明的未来堪忧,他思前想后。

最终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那便是对科举进行改革。这次的改革力度之大,可以说令整个大明都为之一振。

朱元璋彻底改变了科举的考核制度,将科举变为了举荐制度。简而言之,只要是官员们认为优秀的学子,都可以进行举荐。

将其招揽到朝堂之中为朝廷办事,这样的做法其实有着很大的弊端。

其可以说是为结党营私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大明而言,这是朱元璋必须做出的一个选择。

因为官员不知晓民间疾苦是大忌,是比结党营私还要可怕的一个问题。

不得不说,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智慧与魄力,倘若不是他能够以小见大,从一次殿试中发现整个王朝存在的问题。

那么大明后续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变化,甚至于动摇根本。

而倘若不是朱元璋当机立断,将科举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那么许多人才或许会就此埋没,再也没了为大明效力的机会。

0 阅读:4

小青侃史

简介:常侃历史,常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