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浮岛种植密度,7天生长间距调整,南方河道生态修复,鱼类栖息地营造
在众多水生植物中,水葫芦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种。水葫芦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它的叶片呈圆形,质地柔软,茎比较中空,能浮于水面。它的繁殖能力很强,而且在水生态修复方面有着不小的潜力,尤其是在南方河道的生态修复中,水葫芦的合理种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在南方的一些河道周边,经常会面临一些生态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河道水流比较缓慢,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体的溶氧量下降,这就好比办公室里养的那盆发财树,看着好看,但是要是通风不好、浇水过多,就活不久一样。河道里的鱼类等生物也会因为水质不好、栖息地缺失而数量减少。
这里先和大家说说水葫芦和几个不太常见的冷门水生植物的对比。比如说马来眼子菜,它在北方一些水底生长的比较多,生长速度比水葫芦慢很多,不太适合南方快速生长的水体环境。还有狐尾藻,它的叶子细长,更像毛发一样,是沉水植物,不像水葫芦浮水生长能够在水面起到一定的覆盖作用。再比如说苦草,它是单子叶植物,根长得比较发达,在南方的一些鱼塘里有种植,但整体的生态调节功能没有水葫芦那么全面。还有金鱼藻,这也是一种沉水植物,主要是用来净化水质,没有水葫芦那种浮于水面形成生态小环境的本事。
水葫芦的种植密度是很有讲究的。就拿3天的种植初期来说,如果种植密度太大,水葫芦就会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营养,互相挤压,导致生长不良。比如在广东的一些小河道治理试点的案例中,当地有经验的农户发现,一开始种植水葫芦的密度如果每平方米超过3株,7天左右就会发现很多叶片发黄,茎也长得歪歪扭扭的。而每平方米种植2株左右的话,3天后就能比较快地适应环境。
到了7天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生长节点。这个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间距。如果是在天气较热的南方,像广西的一些地区,湿度比较高,水温能达到28℃左右,水葫芦生长速度极快。7天的时候就要适当把间距拉开一点,原本每平方米两株的,如果发现植株生长得很旺盛,叶子和茎都已经伸展开了,就可以把这个间距调整到每平方米1.5株。这有点像家里种的盆栽,要是生长得太挤了就得换盆或者移栽。网友小李在网上分享过他在福建老家附近河道做水葫芦修复的情况,他说刚开始没注意间距,结果7天的时候水葫芦就开始有些腐烂,后来赶紧调整了,鱼缸养过水葫芦的都知道,空间小了水质就容易坏。
15天左右的时候,水葫芦的生长又有了新的变化。如果在湿度一直保持较好,温度在25 - 30℃的地区,像广东的珠江流域,水葫芦已经长得比较大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检查整个水域的布局了,因为它会向四周蔓延扩展。如果是要营造鱼类栖息地的话,就要考虑它的覆盖面积和与其他水生植物的搭配。比如和芦苇搭配,芦苇能在浅水区生长,水葫芦在水面形成浮岛,这样能为不同的鱼类提供不同的栖息环境。
说到一个月的时候,水葫芦的生长密度对南方河道生态修复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在云南的一些河道,这里水质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如果一个月前水葫芦种植密度合理,现在水葫芦就能很好地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但是如果密度过大,就可能会造成局部水域氧气不足。我听说过江西的一个案例,一位种植户在清理河道富营养化问题的时候,开始没有控制好水葫芦的密度,到最后发现虽然藻类少了很多,但是有些小鱼的死亡率高了,经过分析就是水葫芦覆盖面积太大,底部的水被搅动后氧气散发不出来。
在南方河道使用水葫芦营造鱼类栖息地方面也有一些要点。水葫芦形成的浮岛就像是鱼类的一个小花园。比如说在一些南方的小湿地河道里,水温常年比较温暖,水葫芦的根系在水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结构。小鱼可以在根系之间穿梭嬉戏,躲避天敌。像广东梅州的一个山区河道里,当地的村民发现自从种植了水葫芦后,原本消失的一些小杂鱼又回来了。这些小杂鱼会把水葫芦的根系当作藏身之所,还会在水葫芦茎叶下面产卵。
在南方不同地域种植水葫芦时也要注意地域差异。比如在海南,气候炎热,湿度大,水葫芦的生长速度非常快,种植密度可能就要更小一点,生长间距调整的时间也要更紧凑一些。而在云南部分地区,温度相对会有波动,种植时要考虑到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对水葫芦的影响。在湿度方面,靠近河流源头的地方可能湿度相对小一些,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水葫芦的种植密度等相关参数。
然而,在南方河道推广水葫芦种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水流速度稍快的河道,比如说广东深圳的某些河道段,有较多的运输船只往来。水葫芦如果大量繁殖后,可能会缠在船桨上或者堵塞船闸。而且在一些城市建设对河道的规划中,水葫芦如果分布太散,也不利于整体景观的打造。
南方河道生态修复和鱼类栖息地营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水葫芦的种植密度、生长间距调整等环节都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虽然总体上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适合水葫芦生长,但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水体环境都会影响到水葫芦的种植效果。像在冬季相对温暖的广东湛江和更南端的三亚,水葫芦的生长速度还是会有差别,种植密度的设定也不能完全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水葫芦生长旺盛期遇到了突发的洪水或者干旱天气,我们该如何调整它的种植密度和布局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同时又不影响南方河道的生态修复和鱼类栖息地的营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