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孙,被主治医生预测只能活一年,他用方法,续命26年

黎庶 2025-01-06 18:29:21

他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曾孙。

他是著名的外科专家。

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研制出手提式血液箱。

人常说医者不能自医,晚年的他被医生警告只能活一年,而他自行手术,活了26年。

01

左景鉴出生于1909年,他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曾孙,作为左家的后代,他并没有享受到曾祖父的这份荣耀,他3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9岁的时候父亲又去世了,他被姑母收养。

图|左景鉴

因为从小离开父母的庇佑,养成了他独立的性格。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没有让姑母操过心。

14岁那年,左景鉴考入了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明德中学是一所非常有名气的爱国学校。

毛泽东曾在《湘江评论》中赞扬说: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

意思是:明德学校一直秉持着让学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教育救国的优良传统。

中学毕业后,由于成绩突出,左景鉴由校长推荐,考入了上海医学院。

上海医学院按美国医科大学和北平协和医学院的规定,要求医科3年毕业后,再修5年医学本科,可以给予博士学位。

因此,左景鉴辗转前往南京金陵大学医学先修科学习,从金陵大学毕业后,他又回到上海医学院学习。

直到1937年,也就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这一年,左景鉴博士毕业。

当时,上海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和左景鉴一起毕业的16位学子的姓名,还被刊登在了《申报》上。

足见当时的医学人才也是凤毛麟角。

图|1937年6月20日,《申报》刊载有关上海医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的报道

本应该有更好发展的左景鉴,毕业后恰逢抗日战争爆发,在上海淞沪战役时,左景鉴加入了由校长率领的国际红十字救护大队,并担任第38医疗队的队长,奔赴前线。

在抗日救护医疗队中,左景鉴遇到了同样是医护人员的龚之楠,两人因有共同的医学志向而萌生了许多共同语言,在恋爱两年后,冒着抗日的枪林弹雨,俩人在桂林结婚。

图|参加国际红十字会第38队救护医疗队,一排左三是左景鉴,三排右二是龚之楠,

一年后,俩人有了爱情结晶左焕琛,夫妻俩人一边克服带孩子的困难,一边奔赴前线做救援工作。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左景鉴才带着家人回到上海,在中国红十字医院任住院医师。

尽管左景鉴担任着医院的医师,一份救死扶伤很高贵的职业,但是受战争的影响,一家人在上海的生活仍然很艰辛,没有住的地方,也吃不饱。

此时的左景鉴还患上了肺结核,还经常吐血,为了坚持工作,他从没有向单位说过自己的病情。

姑妈心疼他,就收留一家三口住在自己家的一个窄小的亭子间里。

图 |左景鉴与龚之楠结婚照

即便是条件如此艰苦,左景鉴仍然专注科研,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刊物上发表论文。

他由一名普通的住院部医生,成长为外科专家。

02

人的命运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

中国刚经历完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的解放战争,才准备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抗美援朝战争又打响了。

除了志愿军入朝外,左景鉴也成为第三批入朝的抗美援朝医疗队的成员。

在队伍中,左景鉴在中央军委卫生部担任技术工作,他要到丹东进行血库建设。

左景鉴和上医、湖南湘雅医学院、军事医学院等的著名专家,历时3个月时间,组建了第一个大型中心血库。

战事激烈,很多志愿军战士负伤下战场,有些因失血过量,还要进行输血抢救,血液的运输成了大问题。

为了让血能顺利输送至前线,左景鉴和同事还设计了冷链送血车和手提输血箱,挽救了许多志愿军战士的生命。

这在当时,是医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医学支持。

图|1951年上医抗美援朝医疗队出发

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下,以及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下,中国终于迎来了志愿军战士的凯旋。

此时新中国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左景鉴本以为现在可以安安稳稳搞研究了,国家又出了新政策,为了平衡高校教育资源,平衡国民经济,上面决定要将沿海工厂学校内迁。

1956年,左景鉴接到任重庆医学院院长的职务,携带全家西迁。

当时,在上海左景鉴有一套180多平米的复式公寓,他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将180多平米的复式公寓上交给了国家,在上海上大学的女儿乞求给自己留一间住,他宁愿让女儿住校也没有同意。

就这样,左景鉴除大女儿外,带着家人全部西迁至重庆,从此扎根重庆。

此时的左景鉴已年过半百,带着全家人重新到一个新的城市,相当于重新开始搭炉灶。

当时重庆的现状是:地理条件差,医院还是一片稻田和荒地。

左景鉴作为首任院长,从地形的勘测,院图的设计,甚至一砖一瓦都凝结着他的汗水。

他一边筹建医院,一边募集资金,买设备,起草各项制度,一步步建立了系统的一套医院管理制度,才使得医疗工作开展起来。

图|1956年,重庆医学院成立及开学典礼大会

他除了要担任繁琐的管理工作外,还要做医学科研,他坚持外科业务,在胃肠和肛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他带着团队实施了第一例胆囊切除术;带着团队主刀了第一例晚期肝癌患者肝左叶的切除术,使患者术后活了长达十年;他指导自己的学生进行了重庆市第一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他凭借着精湛的医术,与首都医科大学的黄家驷、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的裘法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吴阶平并称中国外科的“四把刀”。

虽然他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他的初心未改。

他从不放弃每一位病人,再困难,哪怕没床痊,也不拒收一位需要挽救的患者。

03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竟然患上了自己专长的肛肠科重症膀胱癌。

不知道这是上天给他的危难,还是考验。

医生建议他化疗或放疗,这样的话可以维持一年的生命。

俗话说,医者不能自医,他一生都在救死扶伤,帮助病人攻克疑难杂症,没有想到自己也患上了这种病症。

他凭借医学经验,认为化疗和放疗对膀胱癌的作用不大。

于是他回到母校附属中山医院,让人对他进行全膀胱切除手术。

这个手术后,他要接受人工肛门,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比如无法控制的漏尿等问题。

他并不以为这是痛苦,还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自制了集尿袋和集粪袋,戴在身上,不但没让别人发现,还支撑过了不能上厕所的时间。

他还去给青年医师上课,带领学生去农村基层。工作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反而让他的精神头越来越好。

图|左景鉴与女儿左焕琛

在这之后,他还突发过心肌梗死;被自行车撞倒,导致多根肋骨折;右肾切除手术。

他是医生,也是病人。他一次次的与病魔打斗,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把自己救回来。

他在重庆一待就是四十多年,这期间与病魔斗争的时间就有二十多年。

80多岁的时候,他突然向子女透露自己想回上海的想法。

落叶归根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此时左景监的大女儿已经成为上海市的副市长,虽然她的头衔很大,但她的住房却一点都不好。

是那种老楼,楼层还很高,没有电梯。

左景鉴现在腿脚也不好,不能爬楼梯。

左景鉴的侄子为了满足他回上海的心愿,还给上海市委写信,让给左焕琛分一套像样的住房,尽管左焕琛以现在的地位和对社会的贡献,她也够资格享有一套像样的住房,但是因为当时住房紧缺的原因,左焕琛拒绝了表哥的申请。

这使得左景鉴无法回上海居住。

左焕琛对父亲很愧疚,她借着出差的时间,来看了一次父亲左景鉴,此时的父亲面如枯槁,身体憔悴。

图|1996年左焕琛赴重庆出差,顺便看望了父亲,与父亲左景鉴和弟妹们一起合影

在医学上他是成功的,他不仅治病救人,将病患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他也同病魔斗争,让自己的生命比预期的延长了26年。

但是他到死都没能回故土上海看一看。

他临终时叮嘱小女儿,让女儿将他的骨灰洒到长江里,使它流到上海。

左景鉴的女儿也曾回忆,父亲的倔劲,像极了抬棺出征的曾祖左宗棠。

左宗棠曾给后人留下这样的家训:“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左家的后人也在认真的践行着这一家训。

左景鉴虽然去世了,但在他的影响下,左景鉴全家三代人都选择了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并明洁一生。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