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的认知里,高中是孩子自己的战场,家长只要提供吃穿住行,剩下的就该孩子自己拼搏。
可现实是,没有父母的托举,很多孩子早在高中阶段就被悄悄拉开了差距。
有些家长懂得提前规划,为孩子寻找最优资源、最合适的学习路径,甚至连志愿填报都研究透彻。
而有些家长,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关心、不学习,最后孩子只能靠自己摸索,在关键节点不断试错,最终输在信息差上。
父母的托举,不是包办一切,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孩子的“助推器”,让他们少走弯路,站上更高的平台。
1、在学业上,信息落后,走弯路的成本太高
有些孩子高一随意选科,到了高三才发现专业受限,临时换科来不及;
有的家长不了解高校招生政策,错过了自主招生、公费师范生等机会;
有的孩子学不会,家长也不知道怎么帮,最后只能放任自流。
——这些,都是因为家长缺乏托举意识。
2、在竞争中,少了底气,未来的路更难走
有些孩子身后站着精明的家长,从高中开始就有人帮他们分析形势、规划未来,而没有托举的孩子,往往要用青春去填平原生家庭的“认知洼地”。
毕业后,发现自己既没有核心竞争力,又没有社会资源,最终成为“高学历穷人”。
3、亲子关系紧张,家长与孩子渐行渐远
高中的孩子,已经进入独立思考阶段,他们渴望理解、支持和方向感。
但有些家长只知道催作业、盯分数,对孩子的情绪、梦想不闻不问。
时间久了,孩子对家长彻底关闭心门,等到成年后,亲子关系彻底决裂。
1、信息托举:帮孩子做“情报官”
家长要学会关注政策、研究高考规则,帮助孩子避开选科的“坑”,利用政策红利。
例如,高校专项计划、强基计划、公费师范生等项目,都是让孩子弯道超车的机会。
别让孩子自己摸黑前行,而是给他们点亮前路的灯。
2、认知托举:做孩子的“战略师”
托举不是一味包办,而是帮助孩子建立思维框架。
比如,告诉孩子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解决难题,而不是直接替他们做决定。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单纯给答案更重要。
3、情感托举:做孩子的“安全网”
高中生压力大,家长不能只盯着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每天耐心听孩子说几句“废话”,比反复追问“考了多少分”更有效。
一个和谐的家庭,比任何补习班都更能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精神力量。
如果你还在用“我不懂”“我没时间”当借口,那就看看你每天刷短视频、打麻将、聚会的时间,够不够听完一场升学讲座?
够不够看几本关于教育的书?
教育从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父母的托举,能让孩子少走几年弯路,也能给自己一个更轻松的未来。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别等孩子吃尽苦头,才后悔当初的袖手旁观。
未来某一天,当孩子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回头看时,愿他们的心里,满是感激,而不是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