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通过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评价人和事。现在我才明白,世间哪有什么完全的黑与白,好与坏。大部分都是基于个人的知识背景、成长环境、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偏见。身在其中,都不一定识得庐山真面目,何况远隔重洋呢。
从一个地方漫步到另一个地方,遇见一个又一个人,渴望获得一颗平等、宽容、真实、被净化的心。这种愿望驱使我脚步不停,不能安定下来。
有位修行人说:“与其出卖灵魂换取空洞的黄金宫殿,不如生活在贫困中。与其出卖灵魂换取名声、荣誉这些空虚的欢愉,不如生活在无知中。没有心灵自由的地方,就没有真正的生命。“
生活在一处,偏听偏信的我,自私、愚昧、对真理一无所知。所以才继续在旅行中前行,去学习,去认识自己,发现全新的生活,使我成为心灵更健全的人。
最近,我去了两次台湾。第一次环了岛,第二次在台北做了短暂的停留。以下是一些感想。
河边冥想
前三天,我住在台北的松山区,窗外是一条大河。刚下过雨,空气非常湿润。凌晨3点,倒时差睡不着。跑去河边散步,坐在长椅上冥想30分钟。
水流和深夜有奇特的作用,让我内心非常平静愉悦。睁开眼睛,观看水流就如同观看生命的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会被冲刷殆尽,一切都会流入大海。从感官世界,欲望、执迷,躁动不安的世界中摆脱出来,以清醒的态度观察生命,哪怕只有30分钟,足以洗去旅途的疲累。
去年长途旅行的时候,我的行李大概只有1套换洗衣服,相机、电脑及一些充电器,钱和证件。鞋子送人了。从寒冷地方带来的衣物,到了热带,也捐赠了。四个月,我穿着一双人字拖,带着少的可怜的行李,走遍了城市乡村。我突然意识到,这些东西足以生存。而快乐和物质并没有完全相关。保证吃饱穿暖的前提下,物质的增加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心的自由。相反的,舍弃多余物质以后,我变得非常轻松,似乎感到了解脱。几乎像鸟终于展开翅膀,翱翔天际。
我想,人心很擅长恐慌、虚构出很多需求,让你相信没有这些就活不下去。因为拥有了太多东西,我们一生都背负着重担,去维护旧的,去获取新的。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它如何束缚了我们的人生,直到从中解脱出来。如果能从内在找到快乐,而不被外在控制,就能过简单的生活。
科技和物质本身不坏,善于利用它们,可以获得智慧和生活的真谛。如若被它们所控制,就会陷入思想的牢笼,使人焦虑、空虚。
九份照片
对台北的两种印象
第一次去台湾,我喜欢上了它。也许恰巧住在很舒服的地方,遇到很好的人,风景也美,各个城市都有逛不完的夜市,我遇到的一切都是好的。
第二次回到台湾,住在台北车站附近。早晨被吵闹摩托车声吵醒,从窗户往下看,成千上万的摩托车上班族在街道上穿梭。整个城市嘈杂不堪,发动机声震耳欲聋。汽车尾气掩盖住了绿色植物散发的清香。
早上8点,穿过几条街去车站寄存行李。各种噪音吵的我心烦意乱,不敢相信这个台北是我上次喜欢的台北。
到了寄存行李的地方,我问:“电脑要拿出来吗?”
管理者莫名的怨气很重,不友好的说:“你要不放心就不要放我们这!”
我说:“这是我第一次在车站寄存行李,不了解情况,只是问问,并无恶意。“
他还是愤愤不平的嘟囔了几句,才作罢。最终,我还是把电脑随身带了。
我并不生气。现在每次遇到一些莫名其妙脾气暴躁的人,我都不会带入自己的情绪。总觉得,他们的误解、暴躁、不礼貌是他们的事,是他们基于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即使行为对象是我,但跟我也没什么关系。如果我以暴躁、愤怒的情绪回应过去,那就和他们一样了。然而我并不觉得这件事需要拼出个胜负,也更不需要把他们的怒气传递下去。所以,我都能以旁观者的心态对待,表示理解,并忽略他的情绪。
如果我们理解了引起某人身上恶劣之处的深层原因,就会发现是各种外力创造了一个人的品性。我们就不会仇恨,而会同情。一个人可以恨疾病,但不应恨生病的人。
我两次来台北,对台北的不同印象,一个非常喜欢,想在这里居住,一个非常不喜欢,想立刻离开。都是基于片面的认识,基于遇到的人,事,风景,环境,时期。
我想,人的判断是多么武断和主观啊。我们以为正确的事,也许根本就是错的。我们以为不可置疑的真理,也许只是邪说。眼睛被蒙蔽,耳朵被欺骗,是多么容易的事。
对一个城市如此,对一个人的判断也是如此。
垦丁照片
另一个国家的偏见
我认为我绝不是一个种族歧视者,最起码,我努力克制住自己不对他人产生刻板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
回到加州以后,有一天,在地铁站。我在站外看时刻表,有一个身高马大、衣服破烂、身上散发难闻气味的黑人在周围徘徊。体形的悬殊,再加上各种社会新闻的影响,我心里有点紧张,刻意避开他,往站牌的另一边移了移。
我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脑子里已经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比如,黑人大部分都是学历低,不学无术,暴力,偷盗抢劫,对社会产生危害的一群人。
我看到他拿着一张地铁卡,刷了半天没过。就开始在附近晃悠,接近其他的人进行攀谈。离得远,听不到说什么。我想他大概地铁卡钱不够,去找别人借钱。
此时,我无意识的产生了第二个刻板印象。由于地铁口经常盘踞着一些流浪者,以“差1块钱乘地铁”为由,问路人要钱。这种乞讨方法,在国内也很常见。比如“差10块钱买火车票回家“,”钱包丢了“,“给个5块钱吃饭“之类,乞讨者会跟每个人这样说。我以为他也是这种人中的一员。
最终,他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我身后,吓我一跳。果真,他说:“车票差50美分,你能借我吗?“
我很少带现金,加上被吓了一跳,立刻回应说:“没有现金”。
他就走了。我缓过神来,突然觉得,只是50美分,万一他真的需要呢?于是我翻遍书包,真的找到了几个硬币。我叫他回来,给了他75美分(我所有的硬币),他退给我25美分,说了句“谢谢”,充值刷卡坐地铁走了。
我发了会愣,想起学生时代,乘坐公交,卡里忘记充值,没有现金。而上课快迟到了,我非常着急,问路人能不能借我$1.5。他们都挥手拒绝,直到一个带孩子的妈妈,走过来给我$2。我要记下她的email,说一定还给她。她却摆摆手,带着孩子走了。
别人对我的善意,我应该传递给另一个人,而受过善意的那个黑人,也许会善意对待他遇到的下一个中国人。英语有一个词汇叫“paying forward”, 意思是,受惠于一个人,不一定还给这个人,而是施惠于其他人。
同样,恶意也会传递。A被老板骂了,回家在地铁上忍不住骂了不小心撞到他的外地人B,外地人B认为受了歧视,回家和老婆吵了起来,老婆生气,把孩子打了一顿,孩子在没有爱的家庭里长大,对同学使用了暴力。从小被欺负的同学,长大后精神不太正常,有一天,在大街上实行了无差别杀人。
如果遇到了恶,就消解恶,不去传递它。如果遇到了善,就paying forward。
池上照片
我对台湾的偏见
由于我无法获取所有信息,仅凭旅行所见所闻产生以下观点,所以以下观点都是我的偏见。
台湾的是个秀气的岛,波澜壮阔的大山大河并没有,但隐秘秀美的小风景倒是不少。人文的话,最喜欢台北。台北有很多艺术馆、文创园,每个地区都有通宵达旦的夜市。蒋中正在阳明山的故居,也非常值得参观。
风景的话,乡村田舍,最美的是池上。一条伯朗大道,又被称为天堂路。可以骑自行车,在金黄、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徜徉,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而海景,最美的是垦丁,垦丁的海像银河一样蓝,上面闪闪的反射阳光的亮点,就像银河里漫天的繁星。租电动车环游垦丁,从各个方向看大海,让人忘却了尘世。但是接近海的时候,风特别大,把我骑电动车的路线吹成了S型。
当然,后来我又去了日本的八重山群岛和冲绳岛,垦丁的海就被比下去了。
而台湾东海岸和西海岸的感觉也不同。西海岸所有的城市,都给人一种城市化、职业化的感觉。而东海岸,沿着最美的海岸线,经过沿海公路,到花莲,所有的城市给人一种度假、安乐、野性残存的感觉。花莲有很多少数民族,本地人晒的比较黑,让我觉得像是到了贵州。东海岸的风景的确胜于西海岸。
从这次旅行看到的,我觉得虽然台湾有些地方比较便利,比如小吃、地铁(捷运)、高铁和火车。有些地方比较先进,比如文化开放、同性婚姻、日本美国文化的输入。但整体城市的外貌感觉,像是10-15年前的中国。
有成千上万的摩托车在大街小巷奔驰,很多年久失修的居民楼和小巷弄,食物的物价大概是美国或者国内一线城市的1/3。
虽然看上去这样,但台湾的经济和房价并不落后。据2019年3月新闻,台北人均GDP为19.682万元,在台湾排名第一,在大陆的话,仅排在深圳(20.45万元)后面,排名第二,全面碾压北京、上海和广州。台北中心地区的房价也高于10万人民币一平米。我在花莲住的一家民宿,在车站附近,大约5个房间,3层楼,价值300万美金。
但台湾人对生活好像很乐观,很有信心。跟我说他们的医保非常好,养老计划也很好,总之未来可期。
我遇到很多好人。
比如花莲的民宿老板怕我误了火车,亲自送去火车站。
台北的足底按摩师傅讲了好多当地故事,当场按的我疼痛不已,第二天却腿也不酸了,脚也不疼了,健步如飞,如有神助。
还有在九份的山顶听雨,看烟雨迷朦的山与海,夜晚打着伞,去吃一碗热腾腾的芋圆。
在池上的夜里,听雨打屋顶“噼里啪啦”的声音,陷入沉沉的睡眠,梦到小时候睡在奶奶家,树上的鸡和布谷鸟叫人起床。早上一睁眼,拉开窗帘,来到阳台,被近在咫尺、一望无际的金黄稻田惊艳到欢呼跳起。
这些都将珍藏在我记忆里。就像最近那部电视剧里面说的: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花莲周边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