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物质匮乏下的艰苦“食”光,战士们用奋斗精神书写壮丽篇章

齐鲁赵公看世界 2025-03-15 13:29:03

忆起45 年前,1979 年末,我满怀着澎湃的激情与美好憧憬,毅然踏入那令我心驰神往已久的绿色军营。彼时,国家经济正站在蓄势待发的起点,物资匮乏的状况如同细密的蛛网,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蔓延,就连部队基层连队官兵的伙食供应,也难以摆脱这困境的束缚,显得捉襟见肘。

那时,部队基层连队执行的是一类灶伙食标准,每名官兵每日的伙食费仅有约 0.5 元。这点微薄的费用,在当时物价虽不算高,但要满足战士们高强度训练后的能量需求,着实是杯水车薪。每月虽有 45 斤粮食供应,粗粮与细粮相互搭配,可对于那些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体力消耗巨大的年青战士们来说,常常是刚过饭点不久,肚子便又开始咕咕作响,难以获得足够的饱腹感。食用油每月仅有 1.5 斤,这点油量在烹饪众多菜品时,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略过,无法给予食物更多的滋润。肉类虽规定每月供给三斤,但在当时的生产与供应条件限制下,实际落实起来充满了重重困难,往往难以按量供应。

清晨,当嘹亮的起床号如激昂的战歌般响起,战士们瞬间从甜美的梦乡中惊醒,迅速整理着装,整齐列队出操。收操后,赶紧洗漱与内务整理,然后列队到食堂吃早餐。早餐通常是稀到可以造出人影的玉米面粥或者小米粥。主食则是馒头、金银卷或者窝头,这些主食,形状朴实,质地扎实,每一口咬下去,都能感受到粮食的厚重。与之搭配的,往往是小咸菜或小酱菜,或咸香,或脆爽,为这简单的早餐增添了别样的风味。这便是北方部队早餐的日常模样,虽简单,却给战士们提供了开启一天训练的能量。

午餐,堪称一天饮食中的“高光时刻”。餐桌上总会准时出现炒菜或者炖菜,然而,能在菜品里瞧见些许薄薄的肉片踪影,得隔上几日才行,且那肉片的数量着实稀少,仿佛是在众多蔬菜中捉迷藏的小精灵。在八十年代初期,部队官兵的副食选择极为局限,“白菜、萝卜、土豆、酱咸菜”仿佛是每日餐桌上雷打不动的“常客”。午餐大多围绕这几样蔬菜变换烹饪方式,今天是炖白菜,明天是炒土豆片(丝),后天可能是萝卜炒咸菜,虽尽力变换花样,但食材的单一依旧难以掩饰。主食通常会是大米饭、二米饭或者玉米面发糕,偶尔也会出现窝头,这些主食,为战士们在艰苦的训练中提供着必要的能量支撑。

至于晚餐,主食常见的是“土面包”或者玉米面发糕,配菜多为茄子、土豆等。与午餐类似,由于食材有限,炊事班的战友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绞尽脑汁翻新花样。他们凭借着有限的调料和简单的烹饪工具,尽可能地将这些常见食材做出不同的味道,只为给战士们带来一丝味蕾上的新鲜感。

为了改善官兵的伙食,连队可谓是煞费苦心,想尽了各种办法。各连队纷纷在营区周边开辟蔬菜地,战士们利用训练之余的时间,精心播种、浇水、施肥,种植各类时令蔬菜,为改善伙食提供了宝贵的补充。同时,还搭建起猪栏、鸡栏,发展起小型养殖。不少连队在战士们的悉心照料下,一年能出栏数头甚至十几头肥猪,这极大地提升了连队的伙食质量,让战士们能在餐桌上看到更多的荤菜。到了冬季,受季节因素影响,蔬菜供应大幅减少,连队便依据地形条件,自行挖掘地窖,将白菜、萝卜等耐寒蔬菜妥善储存起来,以保障冬季漫长日子里的食材供应。

在那段物资相对匮乏的艰苦岁月里,节日成为战士们最为期盼的日子。尤其是春节和八一建军节,炊事班必定精心筹备,拿出最好的食材,大幅改善伙食。伙房餐厅内,各班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而欢快。桌上摆满了七八个菜品,红烧肉色泽红亮,肥而不腻;鸡鱼肉质鲜嫩,香气四溢;肉蛋烹饪得恰到好处,每一道佳肴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让战士们垂涎欲滴。平日里,每隔两三个星期的周末,若能吃上一顿大包子,那对于战士们而言,便如同享用珍馐美馔一般。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口咬着包子,满足的笑容洋溢在脸上,一天的疲惫仿佛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总体而言,八十年代初部队基层连队的伙食条件极为艰苦,想要保证每个战士每日营养充足,几乎是难以实现的奢望。但即便如此,干部战士们在训练、备战以及执勤过程中,依旧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通过自己动手种菜、养猪等方式,全力确保大家吃饱饭。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疑成为那个时代部队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如同明亮的火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奋勇前行,在保家卫国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

0 阅读:47

齐鲁赵公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