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爆燃:智驾安全警钟为谁而鸣?

第三排汽车研究生 2025-04-02 16:47:09

一场时速97km的碰撞,让小米SU7的智能驾驶光环瞬间蒙上阴影。3月29日安徽高速事故中,NOA系统提前1秒预警障碍物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撞向水泥护栏,车辆爆燃致3人遇难,逝者安息。这场悲剧撕开了智能驾驶技术普及的三大致命裂缝。

根据相关披露信息显示,事故前,车辆以116km/h时速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以97km/h的速度撞击隔离带。从预警到碰撞仅 3 秒,驾驶员实际接管后操作其实令人不解的。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在这种情况下,刹车踏板肯定是踩到底的,高速状态下,即使面对追尾碰撞前方车辆都是一脚刹车闷到底的,抓住方向盘,用车头正方去正面迎接碰撞,这样即使是碰撞造成的伤害是最小的,先别想着如何损失最小。这个速度,打方向太大的话,车身本身拉不回,就是面临失控,别想着能够自己救回来,这都是侥幸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版 SU7 未配备激光雷达,其视觉方案在夜间对锥桶等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受限,导致减速力度不足(减速度仅为常规急刹的一半)。

碰撞后,车辆 Ecall 系统虽触发紧急呼叫,但 120 急救车抵达时火势已蔓延至无法救援。家属质疑“车门锁死”导致无法逃生,小米回应称车辆配备应急机械拉手,但位置隐蔽于车门储物格内,需弯腰操作。

目前小米官方并未对家长对xiaomi su7碰撞后车门锁死、碰撞后为何爆燃直至车辆全部焚毁未作出回应,具体的关键细节仍然缺失,事故原因小米官方以及铜陵市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中。

技术跃进与安全短板的撕裂

事故车辆撞击前NOA系统已启动减速,但施工路段改道逆向车道的极端场景超出算法训练范围。小米引以为傲的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虽通过10亿公里仿真数据训练,却未覆盖“路障+逆向改道”的复合风险。更致命的是,碰撞后车门疑似锁死、电池热失控致火势蔓延,暴露了硬件冗余设计和逃生机制的漏洞。

车企的“速度焦虑”与责任缺位

小米SU7上市8个月销量突破13.7万辆,但销量狂飙背后是安全验证周期的压缩。其城市NOA功能全国推送仅用6个月,而特斯拉FSD本土化适配耗时3年。事故后小米虽公布完整数据链,但用户手册中“紧急破窗需持续按压机械按钮5秒”的提示,在恐慌场景下形同虚设。

行业告诫:技术普惠需筑牢生命防线

这场悲剧给行业三记重锤:

其一,车企须建立“极端场景数据库”,将道路施工、自然灾害等长尾风险纳入智驾训练;

其二,电池安全标准应强制要求“热失控15分钟逃生窗口期”,而非仅追求高能量密度;

其三,用户教育需从“功能炫技”转向“风险告知”,特别是非车主驾驶时的系统限制。

智能驾驶不是科技狂飙的试验场,每一次系统迭代都应以生命为锚点。当车企用“全栈自研”收割市场时,更需用“全链责任”守护安全——因为速度可以OTA升级,生命却不能回滚重置。

目前,事故具体的关键细节仍然缺失,事故原因小米官方以及铜陵市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中。请大家理性讨论发言,给点时间小米,给点时间雷总,相信小米,也相信雷总!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