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出现一丝曙光!

渔村不良人啊 2024-04-27 09:20:32

4月23日,央行有这样一则消息流出。

大致的意思就是央行要加大对国债的介入力度,争取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进行国债自由买卖,以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很多人对这样的消息一扫而过,觉得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关系,实则不然,任何一项货币政策的推出,都和个体息息相关,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

01货币投放工具

有市场经济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通货膨胀,它们如孪生兄弟,彼此如影随形。对于通胀很多人会有误解,总觉得它是经济发展中的毒瘤,实际上只有恶性通胀,才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秩序和活力,而维持恰当的通胀不仅无害,还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是经济学界的共识,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主流国家多年实践经验。

而影响通胀的主要手段就是货币政策,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伴随着深度参与全球化,外贸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这个阶段货币发行的锚主要是贸易顺差积累的外汇,其中以美元作为大头。2010年以后随着贸易体量逐渐饱和,增长势头不断放缓,以外汇为锚的货币发行慢慢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于是央行在2013年初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LF)、2014年1月引入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2014年4月份创设了抵押补充贷款(PSL)、2014年9月份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都是商业银行向央行提供抵押物,获得贷款(货币)的方式,从而弥补因外汇占款持续下降引发的市场货币流通的不足,一般抵押物为国债、商业票据、有价证券、信贷资产(债权)等评级高的资产。

02国债流通方式

首先国债是由GJ发行、用ZF信用背书、以未来税收作为偿还支撑的财政融资手段。其次国债发行后,由国债承销团成员进行承购包销,承销团主要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证券公司等组成,会有定期公示,国债承销的过程为一级市场,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央行不得对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地方债,因此央行无法在一级市场直接参与国债标售。最后有资格金融机构在买入国债后,可以根据相关流程和规范,去转卖或者分销手中的国债产品,这个过程称为二级市场,而这个市场央行参与是不受限制的。

上文已经介绍从2014年后,我们的货币投放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过去的锚定外汇,慢慢转变为再贷款,这个再贷款即为商业银行提供高评级的抵押物给央行,然后央行发动印钞机,投放货币给商业银行。请注意,这里商业银行提供的抵押物中,国债是核心组成部分。怎么理解这个过程呢?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在新闻里能看到央行逆回购操作。

央行逆回购——

1.政府发行国债

2.商业银行买入国债

3.商业银行利用SLF工具,和央行一对一,要求释放流动性

4.央行利用SLO、MLF、PSL等工具,主动发起,释放流动性给商业银行

5.3和4中,商业银行都要提供抵押物给央行,其中国债是主要组成部分

03国债公开市场

上文已经介绍央行由于不能参与国债的一级市场,就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工具,通过回购和逆回购的方式,来进行国债的买卖。而这一次放风的央行在二级市场直接买卖债券,就是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回购交易的本质,是一种质押式的贷款,通过质押债券,获得贷款(流动性),并支付一定的利息;现券交易,是直接的买断式交易。无论是对一级承销团的回购、逆回购,还是在二级市场的现券交易,其本质都是央行对国债进行买卖,一个隐蔽、一个直接,殊途同归。

看到这里很多人应该会明白,一堆大V所谓的对于央行买卖国债就是我们要开启量化宽松大放水的针对性分析有多么可笑了。大放水其实早就在进行,买卖国债通过套一层马甲也早就开始实施,我们直接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过去两三年里急剧膨胀,核心就是由SLF、PSL、MLF等各种货币工具调节扩表的。因此央行参与国债的二级市场,仅仅是再增加一个货币工具而已,整体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那么央行为什么要从之前的遮掩式买卖国债,慢慢变成直接在公开市场操作呢?

1.国债逆回购式的货币投放,商业银行始终要承担再贷款利率,在未来利率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将无法进行正常的业务开展或者说不利于其业务开展,最终导致货币进入市场的有效利用率下降。

2.国债的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大,全球第三,具备了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

3.经过了过去几年的适应性测试,央行扩表慢慢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支持和理解,甚至说当下已经开始呼吁和期盼扩表。

4.货币的收放会更加灵活自如,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日益复杂和剧烈的不确定因素及形势。

5.为整个国债市场提供流动性,改善供求关系,保证了国债市场的稳定运行,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

04房地产的曙光

ZF举债是房地产从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能够高歌猛进的核心,2022年之前为了财政安全考量,ZY财政一直是死守赤字率3%这条警戒线,因此城市化进程中举债的核心在地方,这也是如今地方债尾大不掉,成为老大难的根本原因。当然地方债积累的过程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个点,那就是ZF举债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货币政策,被誉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护法。

至于这背后的逻辑,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详细的剖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顺路去看看。

从2022年开始,控地方债、化地方债,就成为硬指标,各地严禁利用城投平台新增地方债,为了解决地方的基本发展和运行,只能推出限量的、专款专用的专项债,这就等于把推动房地产发展的一台猛禽V3发动机给关停了。这也是房地产迟迟无法本质复苏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因为房地产投资始终起不来。

而央行直接买卖国债,就为ZY举债接棒地方举债提供了可能,2023年由于增发了1万亿的国债,财政赤字率首次突破3%,达到3.8%左右,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当然ZY举债的资金不可能再次大规模流入房地产,让历史重演,但是一定会大大缓解当下房地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毕竟房地产中的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都是下一步主要攻坚的目标。

05楼市的春天还有多远

2024年3月底,M2总量正式达成300W亿的关口,这意味着过去两年新增了60W亿货币,如此爆表的货币超发,再配合ZY大规模举债预期,是不是意味着楼市的春天不远了?终极反转就在眼前!

楼市的上行周期由两个预期推动?一个是经济预期带来的收入预期;另一个是买卖双方达成共识的看多预期。随着央行二级市场直接参与国债交易,仅仅是带来了量化宽松的预期,类似于2008年的4W亿,但这里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

1.大坝已经完成蓄水,是否开闸放水?开多大的闸、放多大的水?依然不明朗,并没有明确的G层定调,形成决定性的态势,仅仅是相关部门的一些较为积极的回应而已。

2.纵使类似于2008年4W亿的决策达成,也仅仅是带来了经济的预期和收入的预期,而买卖双方的看多预期并不能因此达成。

3.住房不炒是横亘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天堑,只要住房不炒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悬挂在业主和购房客的头顶,双方就很难形成一致看多的共识。

那"达摩克利斯之剑"被摘除的信号是什么?

一、“住房不炒”不在高级别会议中以及G方媒体中被反复提及;

二、针对房地产有健康积极的舆论导向,为房地产罪恶论翻案;

三、尊重私产,尊重市场,让购房客能买房、想买房、敢买房;

四、鼓励并支持房产投资,正面认可房产所具备的金融属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