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汽车产业"配置内卷"与"价格厮杀"愈演愈烈的之际,凯翼汽车以昆仑2025款为战略武器,用6.39万起激进的定价策略,在行业掀起一场“八级地震”。这款轴距达2820mm的标准中型SUV,却以堪比紧凑型SUV的定价俯冲入市,向竞品发起降维打击,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并非简单的“卷价格”,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市场清洗战役,一场基于需求穿透的釜底抽薪式阳谋。
阳谋一:以深厚根基支撑极限价格比拼
自车市价格战烽火初燃至今已有两三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鏖战中,高合、威马等昔日明星品牌的黯然退场尚余温未散,极越的原地解散又添新痕,市场洗牌之势愈发惨烈。这表明,历经多轮价格绞杀,各细分市场的定价已逼近企业生存的临界点——中汽研《2024上半年汽车产业白皮书》也表明:紧凑型SUV市场平均成交价较三年前下降了28%,其中12万元以下价格带的毛利率已击穿2%生死线。
在紧凑型SUV这片“血海”中,长安CS75自动畅享版和新哈弗H6一直是细分市场的明星车型与价格标杆。所以,当昆仑2025款“以新打旧”“以大打小”杀入它们之中时,这表明细分市场的价格标杆已经刷新,同时也预示着行业盈亏平衡点再次下探。
据了解,凯翼敢在红海深处亮剑的底气,源于其独特的"双轮驱动"的背景优势。不同于"输血续命"的新势力玩家,这家奇瑞系新锐同时握有两大王牌:既有母公司奇瑞二十余年造车积淀的技术赋能,更获得宜宾市政府"电动宜宾"战略的强力托举。这座长江首城不仅注入真金白银,更以千亿级新能源产业生态为凯翼构筑起战略护城河——从电池供应链到智能驾驶研发,从整车制造基地到充换电网络布局,地方政府的全产业链支持,让凯翼在价格绞杀战中拥有了"降维打击"的资本。
这也正是凯翼最大的阳谋。
阳谋二:场景化解构用户需求支撑极限成本控制
为什么凯翼汽车能够打出极限价格?除了“后台”赋予它的底气外,其底层逻辑也并非简单的"成本压缩"与“价格绞杀”,而是一场基于用户场景的精准价值重构。这种重构跳出了传统车企"配置堆砌"的窠臼,而是场景化解构用户需求,将每一分成本都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实用价值。
首先,凯翼汽车避开了一二线大城市的红海市场,将战略重心锚定在县乡镇的广袤市场。而在面对乡镇道路这类特殊战场时,凯翼展现出超越行业的场景洞察力。其摒弃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这类在封闭高速或许能偶露峥嵘的"科技装饰",在布满沟壑的村道、突然蹿出的牲畜、缺乏规范标识的交叉路口前,往往沦为制造险情的“帮凶”。
当然,昆仑2025款也应用了大量前沿配置和功能,如540°透视全景影像系统和陡坡缓降功能,它们就共同组合形成了县乡镇道路"场景化解决方案",如在山区连续下坡的村道行驶时,路面布满沟壑或碎石,540°透视全景影像系统可以化身"透视眼",让驾驶者从容应对地面坑洼造成的潜在危机,而陡坡缓降则能有效避免车辆因颠簸导致速度失控,精准击中了乡镇用户的痛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合资品牌中,类似这样的高端配置通常只出现在20万以上的车型上。
这种配置策略背后,是凯翼汽车对成本价值的重新排序:并非简单做加减法,而是将资源从"炫酷但不实用"的功能中释放,转而投向"高频刚需"场景。当新势力们仍在用激光雷达堆砌城市通勤的冗余方案时,凯翼已用"场景化需求解构"的阳谋,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开辟出价值新“蓝海”。
可以看出,凯翼借昆仑2025款祭出的双重阳谋,实则是为行业竖起两道门槛:既要能承受成本极限施压,更需参透用户本质需求。这场以"场景价值重构"为内核的战略突袭,将以釜底抽薪之势重塑市场生态,未来或许也会成为加速行业出清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