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鬼手王保合:年近70岁赢走霍英东3亿投资,背后的人生思考

文翰说情感 2024-11-30 08:32:48

2022年,在河北吴桥县的一处小院里,78岁的王保合看着院子里练功的徒弟们,眼神里满是欣慰。几十年来,他教过的徒弟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但唯独"缩骨功"这门绝技,他始终守口如瓶,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肯传授。

"为什么不教?"每当有人这样问起,王保合总是摇摇头,目光中透着一丝心疼。他太清楚练习缩骨功的代价了 - 那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要在短时间内让骨头之间的间隙缩小,每一次练习都像是在经受酷刑,一练就是几个时辰,一忍就是十年。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王保合经常念叨这句话。年轻时的他,为了掌握这门绝技,曾经疼得差点掉下眼泪。

但那时候,为了生计,为了在江湖上立足,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这份坚持带给他无数荣耀,却也留下了后遗症 - 时不时的骨骼疼痛,总在提醒着他当年的选择。

"现在的年轻人,没必要吃这个苦。"王保合常对身边人说。在他看来,"缩骨功"是贫苦年代为了讨口饭吃而练就的技艺。

如今时代变了,杂技表演也该与时俱进。相比"缩骨功",他更愿意传授自己独创的"三合一"绝技 - 结合了侯宝林的"口"、赵本山的"忽悠"和自己的"手"。

每当看到徒弟们整齐划一地蹲着马步、练着杂耍,王保合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不要求徒弟们成为第二个"鬼手"王保合,但他希望每个徒弟都能继承艺术的精髓,将这份传统发扬光大。

"我的骄傲就是杂耍,"王保合常说,"我希望老祖宗的绝活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每每说完这句话,他都会轻轻叹息一声。

这声叹息里,既有对传统艺术的眷恋,也有对新时代的期待,更饱含着一位老艺术家对后辈的深深牵挂。

就这样,"缩骨功"注定要和这位78岁的艺术家一起,渐渐成为一个传奇。但王保合并不遗憾,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艺术传承,不在于某一个特定的技巧,而在于那份执着和创新的精神。

说起王保合的成长经历,不得不提他那显赫的家世。1944年,他出生在河北省吴桥县一个杂技世家。他的爷爷王玉林可不是一般人,作为北京大马戏团的创始人,还有个响当当的"卸索大王"称号。

啥是卸索?就是被人用绳子捆上,一喊"123",幔布一掀,绳子就给卸没了。

但天不遂人愿,王保合三岁那年,母亲因病离世。父亲忙于工作,难免照顾不周。可这个小家伙从小就透着一股子劲儿,六岁就开始刻苦练功。

别人喊苦叫累的时候,他愣是一声不吭,风雨无阻地每天练三个时辰。

练基本功的时候就这么拼命,到了学"缩骨功"更是豁出去了。这活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那叫一个要命 - 骨头位移带来的剧痛,能把人疼得死去活来。

可王保合愣是咬牙坚持了十年,不仅练成了"缩骨功",还掌握了"三仙出洞"、"胸口碎石"、"蒙眼飞镖"、"凭空后翻"等多项绝技。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92年,河北省慰问团来吴桥考察,在王保合家吃饭时,有人随口问起杂技绝活。

当时王保合就地取材,掏出一个空碗和一个小球,来了一手"三仙归洞"。那三个小球在他手上跳来跳去,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这一手,让王保合从杂技大世界的街边摊位,一下子搬进了正式的店面,连租金都免了。更绝的是,还有精通国学的看客给他写了副对联:"一二三,三球两碗一手鬼,四五六,六神五主四方惊。

但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是1997年那次香港之行。在香港特别行政长官董建华面前表演时,他那出神入化的手法,看得董建华连连称赞,当场就给他封了个"鬼手"的称号。

就这样,"鬼手"王保合的大名,开始响彻江湖。

这"三仙出洞"说到底是个传统戏法,但王保合有一绝活儿是公认的 - 那就是他的"江湖嘴"。表演的时候,他能一边耍手一边跟观众唠嗑,讲那些"闯荡江湖"的故事。

手快嘴快,手慢嘴慢,这节奏感拿捏得死死的。久而久之,有人专门来听他讲故事,这戏法反倒成了陪衬。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吗?王保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每一份光芒的背后,都藏着数不清的汗水和泪水。

2000年的北京,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给各地政协委员和实业家们接风洗尘,北京政府特意请来了"鬼手"王保合表演节目。

要说这老艺术家啊,可不光是会变戏法,更懂得察言观色。

这不,酒过三巡,大伙儿起哄让王保合露一手。当时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就坐在不远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王保合的手,想找出破绽来。

王保合心里打着小算盘,故意给霍英东露了个破绽。霍英东哪能放过这个机会,立马就指了出来。

场面一下子热闹起来,大伙儿纷纷夸霍英东眼神好。王保合也不恼,笑呵呵地端起酒杯"认罚"。但这酒杯太小,一口闷根本不过瘾。

霍英东来了兴致,提议换大杯子。

好嘛,这可正中王保合下怀。他换了个高脚杯,倒上二两白酒,还不忘打趣道:"就是不知道,小老儿这次有没有福气喝下这二两'神仙水'了。

这回王保合可不给破绽了,手上的动作快得跟装了马达似的。

就在这时,王保合眼睛一转,笑眯眯地说:"那这回咱们赌个大的。要是霍先生赌赢了,我跟你去香港,一辈子不要工资,为你表演。

霍英东一听来了兴趣:"要是赌输了呢?"

这一手玩得高啊!三个球,就是三个亿的投资。霍英东哪里知道,自己早就掉进了这位老艺术家精心设计的局里。

最后,王保合不仅赢了赌局,还不忘给在场的人上了一课:"看吧,人一上头就容易输钱呀!所以大家要谨记这个教训,以后不要赌博呀。

这话说得,场子里顿时笑声一片。谁能想到,一个民间艺人,用三个球两个碗的把戏,就给家乡拉来了三个亿的投资?这可不是单纯的杂技表演,而是将艺术、智慧和胆识完美结合的绝活。

从此,"鬼手"王保合的名声在商界也传开了。这哪里是什么江湖艺人,简直就是活脱脱的谈判高手啊!这一手,不知道让多少人拍案叫绝。

让我来完成第四部分"艺术之路的继承与创新"的内容:

说起王保合的表演绝活,光是那手"三仙归洞"就让人叹为观止了。但要说最绝的,还得是他那一张能说会道的"江湖嘴"。

你见过边耍戏法边跟观众唠嗑的艺人吗?王保合就是这么干的。手上耍得快,嘴上说得也快;手上动作慢,说话节奏也跟着慢下来。

这种默契,看得观众是连连叫好。久而久之,居然有人专门来听他讲那些"闯荡江湖"的故事,看戏法反倒成了陪衬。

要说起王保合的压箱底绝活,那"穿小衣"和"口中纫针"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穿小衣"说白了就是利用缩骨功,把自己塞进一件婴儿大小的衣服里。

"口中纫针"这个活更绝,很多观众看的时候都不敢睁眼。就见王保合把最粗的缝衣针和一段线含进嘴里,腮帮子动几下,再吐出来时,针就已经穿好线了!这技术,连变魔术的都得甘拜下风。

凭着这些独门绝技,王保合先后获得了中国杂技魔术最高奖"金菊奖"银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还当上了省级劳动模范。

但在收徒这件事上,他倒是出奇的严格。

"要德不要才",这是王保合收徒的铁律。在他看来,手艺再好,品德不行,那就是误入歧途。这话听着朴实,却透着一位老艺术家的深谋远虑。

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贫寒子弟,王保合从来都是一视同仁。就连自己的儿子,也得跟其他徒弟一样从基本功练起。

每次看到孩子们整齐划一地蹲马步、练杂耍,王保合的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艺双馨"吗?王保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传承,不光是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传承。

这份坚持,让他在杂技界树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到了2022年,78岁的王保合依然没闲着。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在为着杂技艺术的传承奔波。看着这位老艺术家忙碌的身影,不少人都劝他享享清福。

什么事这么放不下?原来是他最得意的"三合一"绝技至今无人能完全领悟。这"三合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得把侯宝林的"口"、赵本山的"忽悠",再配上自己的手法完美结合。

这看似是在耍"三仙归洞",实际上是集三家之长的绝妙艺术。

"这下,'三合一'也要失传啦!"每当说起这事,王保合的语气里总带着几分遗憾。但你要问他后悔吗?他肯定会说不后悔。

因为在他看来,艺术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与时俱进。

就拿"缩骨功"来说吧,在当年贫苦的年代,这是讨生活的手段。可到了今天,观众们更喜欢看什么?是那些新颖的表演,是能带给人欢乐的节目。

所以王保合宁愿这项绝技随自己而去,也不愿意让年轻人吃那个苦、受那份罪。

但他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却一点都没变。"我的骄傲就是杂耍,"这话他说了一辈子,"我希望老祖宗的绝活一代代传承下去,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份执着,让人感动;这份远见,更让人敬佩。

如今的杂技界,早已不是王保合当年走街串巷的那个年代了。但他给后辈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手绝活,更是一种精神:既要珍惜传统,又要勇于创新;既要精进技艺,更要守住德行。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人能够完全领悟王保合的"三合一"绝技。但即便没有人能完全继承,他这一生的付出也已经在中国杂技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位78岁的"鬼手",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技艺可以失传,但精神永远不能丢。这,或许就是一代宗师最想传承的东西吧。

0 阅读:0

文翰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