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中,英国一直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甚至比美国还要积极。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大幅减少,甚至有意将乌克兰问题作为与俄罗斯博弈的筹码,这让英国开始谋求独立行动,试图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然而,英国的“上蹿下跳”不仅未能改变局势,反而让自己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既没有得到美国的认可,又在欧洲内部被当成了“外人”。
英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激进立场,既有战略考量,也有别的因素。
1. 维持自身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自英国脱欧后,伦敦始终想在国际事务中维持自己的影响力,而乌克兰战争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英国希望通过高调支持乌克兰,树立自己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领导者形象,以弥补脱欧后在欧盟内的地位缺失。
2. 反对美俄“幕后交易”自特朗普重新执政以来,美俄关系明显出现缓和迹象。近期,普京在有限停火问题上作出让步,而美俄高层计划在沙特举行会谈,寻求推动停战框架。英国显然担忧,这种局势发展可能会牺牲乌克兰的利益,甚至让俄罗斯在冲突中占据上风。
3. 牵头“欧洲自愿联盟”面对美国可能“甩锅”,英国联合法国等欧洲国家,试图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的“自愿联盟”,以绕开华盛顿继续援助乌克兰。英国外交大臣拉米甚至公开表示,英国和欧盟正在加快向乌克兰输送武器,以确保乌克兰在战场上维持一定优势。
然而,这种操作非但未能增强英国的国际影响力,反而让英国陷入了尴尬境地。
英国的“战略误判”:美国与欧盟都不买账尽管英国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得异常活跃,但现实却是:美国和欧盟并没有把英国真正当成核心力量,反而让英国在国际博弈中被边缘化。
1. 美国“摆英国一道”美国当前的战略重点是调整全球力量布局,而乌克兰冲突在华盛顿眼中已经成为“次要问题”。特朗普一方面希望利用俄乌冲突向欧洲盟友施压,迫使他们承担更大安全责任,另一方面也在考虑通过与俄罗斯谈判来尽快结束战争。因此,当英国试图牵头欧洲援乌联盟时,华盛顿并未给予支持,反而加快了与莫斯科的接触。
2. 欧盟“嫌弃”英国英国虽然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积极奔走,但欧盟并未真正接纳英国。在欧盟刚刚推出的1500亿欧元军火采购贷款项目中,英国被明确排除在外,欧盟设定了额外的条件,禁止成员国使用这笔资金从英国采购武器。换句话说,英国不仅在欧盟防务合作中被边缘化,甚至连“分一杯羹”的机会都没有。
这也意味着,英国在欧洲内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话语权,即便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冲在最前”,也难以改变自己被孤立的现实。
英国的现实困境:“里外不是人”英国试图在乌克兰问题上扮演领导者角色,但现实是,它不仅未能影响美国的战略选择,也未能赢得欧盟的信任,最终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境地。
1. 在美国眼中,英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棋子美国当前的关注重点已经转移,乌克兰问题只是美俄谈判中的一部分,而英国的任何小动作都难以真正影响华盛顿的决策。因此,无论英国如何“努力”,它都不会真正成为乌克兰问题的主导者。
2. 在欧盟眼中,英国已经是“外人”英国虽然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得比欧盟国家更为积极,但欧盟始终没有忘记,英国已经脱欧,不再是欧盟的一部分。因此,在涉及防务合作和资金分配时,英国被明确排除在外,甚至连法国和德国都没有为英国争取任何例外待遇。
3. 在俄罗斯眼中,英国是“最顽固的敌人”对于俄罗斯来说,美国的立场至少还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但英国的态度却一直强硬,甚至多次主张对俄罗斯采取更激进的措施。因此,莫斯科早已把英国视为“最不可能妥协的国家”,未来即便美俄谈判达成某种停战协议,英国的角色也可能被进一步边缘化。
面对当前的尴尬局面,英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其实已经陷入了两难:
如果继续坚持援助乌克兰,英国可能会进一步激怒俄罗斯,同时也无法得到美欧的真正支持。
如果选择调整立场,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英国则会显得缺乏战略定力,甚至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失去影响力。
对于伦敦来说,最现实的选择可能是降低对乌克兰问题的关注度,将精力转向英国自身的经济和安全议题。然而,由于英国已经在乌克兰问题上投入了大量政治资本,想要“全身而退”并不容易。
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英国仍可能继续在乌克兰问题上“上蹿下跳”,试图在美俄之间寻找存在感。但可以预见的是,无论英国如何努力,它都无法真正主导局势,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美俄手中。
英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积极表现,本质上是一场自我博弈——既想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又想在欧洲获得更多影响力,结果却被美俄边缘化,也被欧盟排挤。英国的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没有换来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反而让自己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困境。
未来,英国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战略,寻找更加务实的路径,否则,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下降,最终成为一个被美欧俄共同忽视的“边缘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