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近视防控经验,却被当成托儿,错误的近视科普太害人了

小暑的备忘录 2024-03-22 22:44:44

我是赵小刀,我是一名眼科医生。

最近,近视防控群里发生了一组对话:

有家长看到班上很多同学近视,便基于自己既往成功的4L实践体验,推荐了红光治疗。原本只是寻常的“育儿经验”、“好物推荐”,却被当成了“托儿”……甚至到了“现在班级群里家长谁说近视,我一律不回”的地步。

这位家长的委屈,群里很多其他家长也经历过。纳了闷了,为什么明明是出于亲身经历、真实反馈的推荐,会不被接受,还被质疑呢?

我陷入了沉思:网上很多错误的科普知识和消极的治疗态度,害人太深了。

上述对话中提到的例子:

一年级裸眼视力还有4.8的同学家长,在群里建议大家不要用红光,称“激光会有瞎的风险”。

现在二年级了,现在他在群里问,近视涨太快300度了,有没有什么办法。

可悲可叹。

去激光化、超大对向角的弥散漫透射红光,临床实践两年多了,数万例的临床总结早已告诉我们:有效率高、退轴平稳、反弹轻微。这些先进认知,很多人根本没学习,没实践,张嘴就来,人云亦云,最终耽误了别人的孩子,也害了自己的孩子。可惜的是,这样的事情,到处都在发生。当然,我知道,很多家长对新的治疗方案尤其是红光治疗存在深深的误解,是源自于互联网上大量不讲科学评价,捏造、抹黑、诬陷红光的伪科普,这些科普告诉你,这个没用,那个不行,天下防控,唯眼镜独尊。“近视就近视呗,有什么大不了,干嘛要追求不长,能少长点就该千恩万谢。”这些陈旧、落后的科普大行其道,影响了无数家长的判断,耽误了很多孩子的防控。

问题来了,究竟谁来为孩子们的近视增长负责呢?

当医生开出一个处方,无论是药物、产品还是手术、护理,都要承担两个责任:效果责任和安全风险责任。比如近视手术、白内障手术没做好,术后视力不好,或者出现并发症,那患者肯定会去找医生。医生要为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这是业内的常规。近视防控也是一样,医生给了红光治疗的处方,你认真执行了,那么,医生就要为你担负眼轴增长过快的责任和安全风险的责任了。医疗是概率科学,红光治疗的有效率肯定达不到100%,但如果你真的完全无效,部分退款至少是你可以进行的主张。如果出现安全风险,那可能还不止退款这么简单。总之,有人管你。

那么,当医生建议患者放弃某种治疗措施或者阻止患者使用某种治疗的时候,是不是也承担了延误病情发展的责任呢?

如果医生愿意承担放弃治疗后病情发展的责任,或者至少交待清楚放弃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可能牺牲的收益,尊重了患者的知情权,或者医生可以提供同等疗效的治疗方案,那我觉得都没问题,这个建议是负责的。但是如果医生让你放弃某种治疗,又不告诉你可能发生的进展、你潜在的损失,也不提供同等疗效的方案,就简单的一句话,不要做,然后,不要做的结果又跟他完全无关,那你就得仔细考量一下了。

在近视防控领域,不求进步,不积极学习和实践效果更好的防控方案,甚至传播错误的科普知识,去阻止孩子进行有效治疗的时候,其实就等同于在放任近视发展,耽误孩子的近视防控。但孩子多长出来的眼轴,近视仍然增长带来的眼病风险,却无人在意。家长如果要问,那就是“孩子都涨,基因不好”,潜台词——涨了HUOGAI。

医生穿上白大褂的时候,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代表着专业和权威。普通人对医疗知识的认知、接触渠道是有限的,可能对医疗概念、医学常识、诊断治疗方法的概念了解甚少,之所以付费看医生,就是希望能通过医生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来获得治疗疾病的先进认知。

所以医生给出任何建议,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无力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就不要瞎给建议,因为患者默认你是专业的、有实践经验的,你说的话患者很可能当成是“圣旨”来遵守。但如果你没有积极学习,积极实践,精进专业,仅凭自己陈旧的、固有的理论,就轻易否定和对抗事实,这就太过随意了,而给出的错误建议,则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误导。医生最大的医德是把病治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经验,有总结才能输出观点,这应该是我们张嘴讲话之前,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

不要以为“做”才是处方,其实“不做”也是处方。放任病情发展、恶化,没有依据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收益、风险、成本中优选最合理的方案,没有给患者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这都是不对的,要么技不配位,要么德不配位。

医生说话,一定要记住“三过”——过脑、过手、过心。过脑,是要言之有理有据,且是先进的、前沿的;过手,一定要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不能“拿来主义”“听来主义”;过心,一定要替患者去想,帮患者争取最好的结果,不能有“差不多就行”的心态。

有责任感的医生说的话,通常是一个“答案”。他会告诉你,是什么,怎么办,能预期什么结果。至少要去追寻一个答案,但绝不会敷衍、消极。

每次听到有医生跟患者说:“近视了真没办法”“谁让你家基因不好”“度数只会越涨越高”“以后做近视手术吧”我心里就无比难受。都已经2024年了,两会上众多专家都在呼吁,把近视压制在能压制的最低水平,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把近视当成只能听之任之、来点安慰剂的绝症来对待。

近视的增长明明可以压制住,为什么不呢?大量的文献、海量的实例、丰富的实践告诉我们,明明有9种有效的防控手段,眼镜(离焦镜、OK镜等)在效能上只能排在第3名,为什么还要唯眼镜论呢?

作为医生,我们并没有资格去替患者满足,满足要建立在现有技术能达到的较好效果的基础上,治愈率能达到90%,就不能只满足于50%,治愈率能达到30%,就不能满足于无法治愈。尤其是高阶医生,精益求精,追求最优解的精神是我们的职业操守。我们要敢于依据事实去挑战传统的认知,要敢于基于实践发出真实的声音,否则,谁来争取医疗水平的不断突破?

作为新时代称职的视光医生,我们不仅要把老本行——配眼镜这件事做好,还需要掌握阻断近视病因的技术,要用科学、科技的手段给孩子“补光”和“补远”,而不是只会告诉家长“少用眼、多户外”这些家长早就知道但不一定做得到的知识。把预防近视的“补光补远”技能树也点亮,眼镜、预防两手都要硬,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呼唤。

作为家长,在当下不得不自学,搞清楚科学原理,才能懂得如何分辨真伪。如果有医生告诉你,不要用某种治疗手段,那么你可以问他:①为什么?从何得出的结论,收益/风险各是什么,给出建议的背后是否有实践经验支撑;②怎么办?是否有其他有效的手段;③能交付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按照他的方案施行,效果的预期是什么。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虽然近视防控不比急诊室里的那样危及生命,但近视发展也会给眼睛带来很多风险。医生作为患者“请”来的“帮手”,理应站在患者的立场,帮助患者寻求最优解。一旦穿上白大褂,你的建议就不是寻常的“家长里短”,不管是“为”还是“不为”,都需要担负责任。

以上言辞可能稍显激烈,也许有人看着会不舒服,在这个近视防控各派观点不一、从业人员和家长都迷茫看不清前途的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乱世了,我们会努力快速推进,尽量早日用严谨的理论、海量的实践统一思想。本篇发言多有得罪,还请大家海涵,一切都是为了防控技术的进步,为了让更多孩子畅享无镜人生。

0 阅读:169

小暑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