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真的想杀魏延吗?别被演义骗了,魏延被杀另有原因

伊殇雪 2024-03-19 16:26:01

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中,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故事充满戏剧性。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以其智慧和远见著称,魏延则是一位勇猛的将领,在小说中被描绘为有野心和反骨。

因此,二人之间被罗贯中刻画成“恩怨关系”,哪怕是诸葛亮临死之前都设计要将其斩杀,以除掉这个蜀汉的祸患,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情。

诸葛亮对魏延的评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益州第一次见到魏延,便说他“脑后有反骨”,预示着魏延将来会反叛,这一评价为魏延的命运悲剧埋下伏笔。

这种预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魏延性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魏延杀死前主公作为投名状,诸葛亮知道一个拥有野心和能力的将领,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引导和控制终将成为国家的祸患。

随着故事的发展他开始布局以防未然,比如一直压制魏延的发展,不重用他的任何决策,子午谷奇谋就是其中之一,哪怕是临死之前也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诸葛亮临终时留下两个锦囊妙计,一是给杨仪、一是给马岱,这两个锦囊都与处理魏延有关。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表现出不满和反叛的迹象,不愿意接受杨仪的指挥有意自立为王。

在这个关键时刻杨仪和马岱根据诸葛亮的遗计行事,最终在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使魏延落入圈套,马岱在决定性的时刻出手结束他的性命。

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的智慧与远见再度得到展示,每一次布局都体现了对于大局的掌控、对于人性的理解,使得蜀汉危机被扼杀在萌芽中。

可是诸葛亮临死前真的想杀魏延吗?其实这些都是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形象,刻意对魏延的一种贬低,真实的历史并非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

亦或者说,这一说法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它更多的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用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深度。

诸葛亮与魏延有恩怨吗

在真实历史的记载中魏延是刘备的重要将领,益州之战后便一直跟随刘备,为蜀汉的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勇猛和才能得到刘皇叔的赏识,诸葛亮不曾说过他“有反骨”。

即使在北伐战争中魏延也是诸葛亮大军中的主要军事力量,至于不采纳“子午谷奇谋”,纯粹是双方的战略意图不同而已,并不存在可以针对意味。

魏延提出的大胆计划子午谷奇谋,主要是利用子午谷的地理优势快速进攻长安,以期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然而,这一计划风险太大成功的可能性不高。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更倾向于稳健的策略,子午谷奇谋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他不愿意把蜀汉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计划上。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并非单纯的军事行动,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希望通过北伐逐步削弱魏国的军事力量,破坏其政权稳定性,为蜀汉创造有利的军事态势。

有具体的历史资料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主要想占据陇西之地,这样就可以在长安后方形成威胁,蜀汉也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而街亭就是蜀汉通往陇右的咽喉要道,这才有了马谡大意失街亭一事。

哪怕是一个外人也明白明白,蜀汉当时的国力不足,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消灭魏国,通过这种不断的小规模战斗,蜀汉才能逐步积累优势,为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诸葛亮的意图。

总的来说,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出于对蜀汉整体利益的考虑,以及对战争风险的审慎评估,而不是针对他,不想让其建功立业。

演义小说中,之所以会有魏延“有反骨”一说,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直率、言行常常引起争议,才被赋予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他后来被杀的原因之一。

魏延为何会被杀

无论在任何事情都存在权力的争夺,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讲述,魏延之死也是如此,而刽子手是杨仪并非诸葛亮。

杨仪作为蜀汉的长史,本身就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在诸葛亮的北伐中负责后勤和军政事务。魏延作为蜀汉的名将,勇猛过人但性格孤傲,与杨仪的急躁狭隘形成鲜明对比。

两人都有强烈的权力欲和自我意识,这使得他们在合作中必然会频繁发生冲突。诸葛亮在世时二人的关系还能调和,去世后政治格局出现动荡,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彻底激化。

杨仪的身份是长史,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控制权,魏延则因为平时太过孤傲,支持他的人并不是很多被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魏延试图夺取更大的权力,以保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于这些身后事诸葛亮也知道,他临终前便做出一系列的安排,以确保蜀汉军队能有序撤退并防止内部分裂。

他指定杨仪负责整体撤退的指挥,魏延则负责断后,然而后者并不满足于仅仅执行断后的任务,自认为自己应当成为蜀汉的主要领导者。

结果在夺权的过程中引起杨仪的强烈反对,这个时候舆论的力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支持杨仪的人相对较多,所以当他上述弹劾魏延谋反时,没有一个大臣为魏延说话。

很快发生这样一幕,魏延曾经的属下纷纷倒戈相向,最终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魏延最终失败,被杨仪派遣的马岱所杀。杨仪想要夺权最后成功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回到成都后他自视功臣,期待能够接替诸葛亮的位置,但诸葛亮生前早已经看出他性格上的缺陷,临终前留下遗嘱指定蒋琬为继任者。

杨仪对此大为不满,甚至发展到公然表达出对诸葛亮的不敬,声称如果早知道会这样宁愿带兵投靠魏国。这一言论被费祎上报给刘禅,结果就他被废为平民,并流放到汉嘉郡。

在流放之地杨仪仍然心怀不满,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激烈,最终朝廷派人前来捉拿他,面对逮捕杨仪选择自杀。由此观之,魏延之死并不是诸葛亮密谋策划的,只是在权力争夺中失败了而已。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1 阅读:306
评论列表
  • 2024-04-02 09:28

    其实,几千人,我觉得两个方案可以同时进行

  • 2024-03-25 13:00

    刘备活着的时候刘备是魏延的靠山,刘备死后诸葛亮是魏延的靠山,就魏延那脾气没诸葛亮护着能活那么久?魏延没听军令就乱起兵这种行为跟造反没区别,你看他被杀有人帮他喊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