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时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这个时代,在人文风气方面,有着与现代人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景象。当时,社会对于妇女再嫁的态度,远非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刻画的那般严苛,反而呈现出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状态。
北宋时期,上至国家高层,下至普通老百姓,对妇女丧夫或与丈夫和离后选择二嫁的现象,普遍持有较为包容的态度。这背后有着诸多因素的交织,且听我细细道来。
先来说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妹妹燕国长公主的故事。那是在北宋初期的一个平常日子里,赵匡胤对自己的妹妹关爱有加。妹夫去世后,公主整日被困家中,百无聊赖。赵匡胤心疼妹妹,便做出决定,允许妹妹二嫁,公主最终嫁给了朝廷大臣高怀德。这便是北宋初期关于女子再嫁的一个实例,从皇家层面就体现出了对女子二嫁的包容。
再看宋真宗时期,有一段传奇女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她便是刘娥。刘娥原本是银匠之妻,小夫妻靠在大街上卖艺维持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王府招募四川出生的美人,他们便抓住机遇进了王府。刘娥在王府中一路摸爬滚打,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专心读书、读史、练习技艺,不断提升自己,逐渐赢得了丈夫的心。尽管中间曾因长辈阻挠而分离十五年之久,但最终他们还是重新走到了一起,刘娥也成功地从小妾逆袭成为大宋的皇后。刘娥的经历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子命运转变的包容,即使是出身低微的女子,也有机会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登上人生的巅峰。
北宋光宗的皇后李氏,性格较为强势,对皇帝占有欲极强,甚至曾将皇帝看中的宫女赶走。她更是将贵妃张氏、符婕妤直接嫁给了平民百姓。这种将后妃再嫁的做法,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女子二嫁的宽容态度。即使是皇家内部,也不排斥女子在特殊情况下的再嫁行为。
宋朝著名诗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对待妻子的态度堪称尊重与爱护的典范。他的妻子去世后,他与儿子王雱相依为命。然而,儿子王雱身体不好,时常对妻子庞氏非打即骂,还常常无端猜忌。庞氏本是才女,却被如此对待,整日伤心无奈。王安石看在眼里,痛下决心,劝儿媳改嫁。在那个文人极为看重名声的时代,王安石的这一举动无疑体现了他对儿媳的关怀。这一事件发生在北宋中期,凸显了北宋社会对女子再嫁的认可。
宋真宗年间的进士宁直去世时,孩子还未出生,妻子李氏将孩子托付给宗族后便改嫁到洛阳太守任布家里。后来李氏与任布关于孩子的对话,以及任布收养孩子并为孩子安排学业、推荐为官的情节,还有宁适最终考上进士,都体现了北宋时期对于女子改嫁这一行为的包容,以及这种包容对社会风气的积极推动作用。
还有曾官至宰相的杜衍,小时候家境困苦,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之后他又遭受两个哥哥的欺负,无奈之下逃难,最终因一位商人的资助才得以读书上学,成就一番事业。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北宋时期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再嫁家庭的一种接受态度。
北宋仁宗年间,发生了一件关于女子守孝的趣事。进士郭稹的父亲早亡,母亲边氏改嫁他人。边氏去世后,郭稹上书皇帝希望能回乡给母亲守孝。朝堂上对此事有两极化的看法,有人认为边氏改嫁后已有儿子照顾,他没必要再去;而有人则认为母子之情难以割舍,国家奉行孝顺仁义,他应该去守孝。这一争论表明,即便在朝廷中,对于再嫁母亲的关系也是认可的,人们并没有对这种特殊情况的孝顺行为进行否定。
那么,北宋时期为何会出现这种对妇女再嫁包容开放的风气呢?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首先,宋朝是理学萌芽及发展时期,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理学家们一定反对妇女再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理学家程颐用“出妻令其可嫁......”表达过对妇女可再嫁的认可,程氏兄弟也给出了肯定回答。程颐的晚辈还有改嫁的,且对方称赞其父做得好。后来理学大家朱熹也持包容态度,称“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可见,理学家们并非如后人想象的那样严厉反对。
其次,国家也通过法律条文来保障女子改嫁的权利。成书于南宋的《夷坚志》记录,自宋高宗到宋宁宗短短百年间女子再嫁五十五位,六人三嫁。虽然与现代社会数据没法比,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再嫁并不少见。而且,宋朝婚姻法只是禁止妇女在服丧期间、被强迫、未与丈夫和离时改嫁,对丈夫去世后再嫁持默认态度,甚至世家大族、皇亲国戚都可以改嫁。
此外,北宋的宗族也鼓励女子二嫁。范仲淹建立的范氏义庄规定,女子出嫁可领30贯银钱,再嫁可领20贯银钱,而男子娶妻领20贯银钱,再次娶妻则无补贴,可见宗族对女子改嫁的支持。
再者,北宋时期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溺婴现象多发,导致男女比例失调。在那个避孕措施落后的年代,意外怀孕女孩多会被溺死,原因一是女儿长大要嫁人,不能传承姓氏和为父母养老,还得多承担嫁妆;二是嫁妆不菲,很多家庭为女儿准备嫁妆可能会掏空家底甚至负债,所以不少父母选择溺死女儿。男女比例失调后,已婚女子相对单身女子更容易接触到,这也促使了妇女再嫁的现象增多。
除了以上因素,北宋前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以及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女子再嫁提供了土壤。在当时,底层老百姓家中若有财产,丈夫去世后寡妇也能继承,一些商人重利,迎娶寡妇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再嫁风气的形成。
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犹如一个温暖的港湾,包容着女子再嫁这一现象。这一风气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展现北宋独特人文风貌的同时,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北宋女子再嫁的现象并非偶然,它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北宋社会的包容与开放,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女性在面对命运转变时更多元的选择。虽然与现代社会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北宋的这一风尚无疑是历史长河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北宋,女子再嫁并非是被人唾弃或不齿的行为,相反,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支持。从皇家公主到普通百姓,从文人墨客到商人巨贾,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民间,都展现出了对女子再嫁的包容。
北宋时期的女性在经历了丈夫离世或与丈夫和离后,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再嫁的选择。这种选择并非仅仅出于生存的压力,更多的时候是她们对自身命运的一种主动追求。例如刘娥,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从一个卖艺女子一步步成为皇后,在这个过程中,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抓住机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的故事激励着当时以及后世的女子,让人们看到了女性在历史舞台上也可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再看北宋社会中普通女子,当她们面临生活困境时,也能够相对自由地选择再嫁。在那个溺婴行为导致男女比例失调的时代,已婚女子的相对优势使得她们在婚姻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社会的包容和家庭的支持也为她们的再嫁提供了保障。范氏义庄对女子再嫁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这不仅体现了宗族对女子再嫁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
北宋女子再嫁现象的背后,是北宋社会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映。它与当时的理学发展、法律制度、宗族观念、性别比例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北宋独特的社会风貌。通过对北宋女子再嫁现象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北宋社会的全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人文气息。
北宋女子再嫁现象是北宋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的北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女性并非只能被动地承受命运的安排,她们也有权利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未来。这一现象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北宋历史的认识,也为当今社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总之,北宋女子再嫁现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历史现象。它在北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包容与开放,也为我们了解北宋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人权观念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窗口。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北宋女子再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