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硬汉左宗棠之死:天降大雨,慈禧悲怆,遗言令人潸然泪下

聊聊环宇事 2024-08-07 10:58:51

文|环宇简科编辑|环宇简科前言:

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下旨:“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

正文:

1885 年,腐朽的大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这一年,在东南沿海的福州,一位老人带着无尽的遗憾,溘然长逝。他就是左宗棠,那个曾经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后世铭记为“千古一人”的传奇人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将更为深邃的目光,投向了波涛汹涌的东南海疆。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内忧外患如影随形,大清王朝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沙俄的铁骑踏破了伊犁的宁静,日本的野心已经盯上了宝岛台湾,就连法国,也妄图在东南沿海分一杯羹。彼时的清廷,就像一艘破败不堪的巨轮,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

外部压力如排山倒海般袭来,而内部的腐败却像毒瘤一般,不断侵蚀着帝国的肌体。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鼓吹妥协外交,慈禧太后则在“主战”和“主和”之间摇摆不定,决策失误、指挥混乱,整个国家都弥漫在一股令人窒息的绝望氛围中。

就在这时,左宗棠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主张先收复新疆,稳定边疆局势。在他看来,新疆地大物博,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绝不能拱手让人。 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的消息传来,左宗棠义愤填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失地。

他深知,收复新疆不仅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问题,更是关乎中华民族尊严的生死之战。 为了筹措军饷,左宗棠四处奔走,甚至不惜抵押家产。他深知,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震慑住那些虎视眈眈的列强。

1875年,左宗棠拖着年迈的身躯,抬棺出征,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新疆。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清军浴血奋战,最终将沙俄侵略者赶出了国门,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所有被占领土。 新疆战事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也让左宗棠意识到,海防与塞防同样重要,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然而,就在新疆局势刚刚稳定之际,东南沿海又起波澜。1883年,法国侵略越南,清政府应越南请求,派兵支援。然而,腐败的清军在法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福建水师更是在马尾海战中全军覆没。 马尾海战的惨败,让左宗棠痛心疾首。

他深知,落后的国防力量,是国家安全最大的隐患。于是,他上书朝廷,建议在台湾设省,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御力量。 在左宗棠看来,台湾是东南沿海的战略要地,是保卫国家海疆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他主张,要将台湾建设成一个“军民合一”的坚固堡垒,抵御任何来犯之敌。

然而,左宗棠的建议却遭到了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易攻难守,与其白白浪费人力物力,不如集中力量加强北洋海防。 面对“主和派”的短视和妥协,左宗棠据理力争,他痛斥李鸿章等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长远安全。

他指出,台湾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资源丰富,一旦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此时的左宗棠已经病入膏肓,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1885年,左宗棠带着无尽的遗憾,在福州病逝。临终前,他仍不忘叮嘱身边的人:“东南海防,事关重大,万望太后和朝廷三思啊!” 左宗棠去世后,慈禧太后深感悲痛和惋惜。她终于意识到,这位曾经力挽狂澜的老臣,才是真正心系国家安危的栋梁之才。

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慈禧太后下令,将左宗棠生前关于海防的奏折全部翻出来,仔细研读。她终于明白,左宗棠的战略眼光,远非李鸿章等人可比。

1885年10月12日,在左宗棠去世两个月后,慈禧太后颁布懿旨,正式设立台湾省,并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同时,清政府还成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开始着手重建海军,加强海防建设。

台湾省的设立,以及一系列海防措施的实施,标志着清朝末年的海防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左宗棠的未雨绸缪和苦心孤诣。 左宗棠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的人物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时间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红网《左宗棠逝世及归葬长沙略述》】

0 阅读:0

聊聊环宇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