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收到多国邀请,外长10天内绕地球大半圈,专门去办4件要事

浅唱低吟计划于 2025-02-11 21:05:26

最近,中国外长王毅肩负重任,开始了一场“外交马拉松”的全球之旅

十天内,他将飞越大半个地球

与英国谈合作、在德国参与安全会议、赶赴纽约主持联合国安理会会议,最后再奔向南非参加G20外长会,一路马不停蹄。

中国究竟想从这次外交远征里收获什么?

第一站是英国,这可是七年来两国第一次坐下来聊“战略合作”。

在过去这几年,无论是前首相约翰逊还是特拉斯,甚至苏纳克,似乎都把中英关系当成了一种政治筹码,想方设法炒作对华“强硬姿态”来博眼球。

以至于中英真正认认真真聊合作,早就成了一种奢望。这次好不容易重启对话,自然意义不小。

这次英国政坛换了个领头人斯塔默,

他这一届政府显然想换换风格,整点实际的东西,

因此中英许多问题终于得到推动。

说到这,必须得提中国驻英国新使馆的建设计划

七年前,这地方的选址就敲定了,可结果英国国内一波接一波的阻挠硬是耽搁到了今天。

最近,斯塔默政府终于出面,外交大臣和内政部长帮着“开绿灯”,让这个项目的“暂停键”重新跳到了“开始”

看起来他们挺希望用这个动作来缓和中英关系,让合作重回正轨。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从中国的角度看,它就是个理所当然的事

这么多年中英关系低迷,英方指望就靠这一件事儿就能挽回点失去的信任,显然还差点意思。

当然,英国确实也在释放一些不同以往的信号

比如开始认真提合作,对加强中英接触表现出了更务实的态度

虽然进展可能有限,但放到过去那种一言不合就“拉黑”的环境下看,总算是个不小的突破。

实际上,英国为什么突然显得“聪明”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现在没得选了。

自从脱欧后,英国和欧盟的关系变得复杂,靠美国也不是能靠一辈子的办法。

他们放眼世界,发现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中心和大市场竟然还挺香,重新找回合作的理由就显得顺理成章

目前中英的交流才刚刚开始,现在谈合作还太早

具体要干点什么、怎么干,还得等两国往下谈。

王毅外长从英国出来后,接着就是爱尔兰的日程了。

说到爱尔兰这个国家,在国际外交舞台的存在感很低

但恰恰是这种低调,让中爱关系显得松弛又务实。

换句话说,这俩国家的互动从来没什么大起大落,反倒是稳中有进。

爱尔兰虽然是个小国,可人家一向讲究平衡

从不掺和大国争斗,不扯阵营对立,秉持“你怎么想,咱可以慢慢聊”的中立风格。

所以,这次王毅访问爱尔兰,目的也很直接,聊聊怎么把两国这些年不错的关系继续经营下去

爱尔兰在农业、科技、教育这些领域和中国其实合作挺多

关键是这些都特别贴近民生,能直接看到结果。

而且别忘了,爱尔兰是欧盟的一员

从这点看,王毅外长此行其实也有“以小见大”的意思

通过加深和爱尔兰的交流,一方面加强中欧沟通,另一方面消除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一些误解。

简单来说,这站虽然不会整出什么大新闻

但它在中国的整个欧洲外交棋盘布局中,无疑是个重要的“缓冲站”。

王毅外长的第三站就有点分量了——慕尼黑安全会议

这可是各国总统和总理都会来的大场面

每年的慕安会上,世界大事几乎都成了话题,而今年会议的焦点无疑是俄乌战争。

另外,欧洲内部对战争还能撑多久也已经悄悄分化

一边是坚定支持乌克兰的声音,另一边则是对停火与和平的讨论逐渐出现在桌面上。

这个时候就轮到中国登场了,作为一个长期呼吁和平对话的国家,王毅自然要把“劝和促谈”这几个字讲透

而中方的立场也很清楚:战争拖下去对谁都没好处,该谈的还是得谈。

不过,现场肯定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些人会觉得中方立场“对俄太软”,甚至可能夹枪带棒地质疑中国有“偏袒”俄罗斯的意思。

中国需要在这场会议上拿捏好分寸,既要展现大国的责任担当,也要为俄罗斯与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找到某种可能的共同点,

可以说,这是一次考验中国“外交平衡术”的实战机会。

除了俄乌问题,慕安会还是个中欧互动的重要平台

过去几年,中欧关系整体说不上稳定

特别是在美国一味鼓吹“脱钩”的情况下,一些欧洲国家也跟风对中国起了疑心。

不过欧洲并不完全是铁板一块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搞“跟中国断绝关系”的那一套始终行不通

特别是德国那边,几次与中国高层的对话让他们看到,合作空间其实还很大。

所以,这次慕安会,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能不能擦出点火花,还得看双方的谈法和条件。

离开欧洲后,王毅外长就要飞往纽约,准备主持联合国安理会会议。

这场全球“顶级论坛”的外交意义自不必多说,但让人真正关心的是——中美外长到底会不会借机聊上一聊?

现在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挺微妙的,双方吵归吵,贸易还得做

彼此都是对方的第一贸易伙伴国,在其他方面合作都挺多的

所以中美虽然闹的僵,但完全断开也不现实。

这次安理会会议,中方主动抛出了可以和美方展开新一轮高层对话的信号

但美国那边再三犹豫,迟迟没个准话。

中美最近从关税问题到地缘政治的各种矛盾都没缓和,

这场对话能否成功,基本上全看两边心情。

每次安理会中美会上交锋的肯定是免不了的,美方代表要么当面点名,要么绕点弯子侧击,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中美展开对话的一种形式,而中国也不太会避而不战。

中国作为本次的轮值主席国,肯定得在场上稳住大局,同时尽量赢得更多国际支持。

最后一站是南非的G20外长会

这次会议看点之一其实恰恰是美国不来了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是“南非不太友好”,但真相似乎没这么简单。

有些专家认为,这是美方觉得自己没法在这种多边场合里占到便宜,索性退席避免尴尬。

美国不来这次的G20会议,就意味着本次会议将会少了些大国对立的争吵,有更多的时间在会议中讨论实际议题。

王毅在这里的目标很明确

推动中非合作,并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大框架下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特别在全球通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上

中国一直努力把话题往合作共赢的角度去引导

对其他成员国来说,这样的姿态远比意识形态争斗更具吸引力。

王毅外长的这十天的外交之旅,每一站都是一次针对性的计划和布局

而通过每一次的外交对话和会议,中国的外交不再局限于大国的标签,而是更贴近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伙伴合作

每一步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外交方式——务实,不敷衍,多边共赢。

信息来源: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