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薄一波打算提拔救命恩人,却遭刘少奇反对:用他后果严重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3-27 04:31:02

刘少奇向来以爱惜人才著称,却在一人的提拔任用上坚决唱反调。他直言不讳的对薄一波说:“提拔柯庆施后果很严重,你要对此全权负责。”

可柯庆施向来以清廉为官,能力出众著称,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少数几位亲自见过列宁并与其握手的领袖之一,毛主席甚至曾一度考虑过让柯庆施接替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

如此优秀的一个人,为何刘少奇却偏偏对他不看好?

1.薄一波提拔柯庆施进入华北局

柯庆施,安徽歙县人,因接触新思想与原来学校发生冲突之后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深造,在此期间广泛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撰写了一篇关于南京车夫生存状况的文章,赢得了陈独秀的关注,在陈独秀的鼓励下前往上海发展。

这成为柯庆施革命生涯的起点,1923年在去苏联学习回国之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安徽以《新建设日报》副刊编辑的身份掩护,在安庆地区创建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并担任书记。

1935年柯庆施出任北方局组织部长,他积极策划营救了五年前由于叛徒出卖情报被捕的关押在北平草岚子监狱的共产党员,成功救出了50多名同志,这其中就有薄一波。薄一波对柯庆施的救命之恩十分感激,铭记在心。

1947年,石家庄解放,柯庆施被任命为石家庄市市长。次年三月,新的华北局成立,刘少奇担任第一书记,但因他的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事务,便把华北局具体的工作事宜交给薄一波负责。

华北局的成立在当时可是十分重要,它不仅承担了事关华北地区决战胜负的军事指挥和物质调配,还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央政府的建设。例如,华北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经验后来被推广到全国,成为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相结合的雏形。

如此重要的机构领导班子的选举自然马虎不得,可在一人的调配上,刘少奇和薄一波却起了分歧,这人就是柯庆施。

薄一波始终对柯庆施之前的救命之恩感怀于心。在领导班子选举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柯庆施,他和柯庆施有着多年的共事经验,他觉得柯庆施无论是从资历,能力还是忠诚度来看,都是值得信赖的人选。

但刘少奇却对此人很不满意,他早年对柯庆施实施过考察,认为此人并不适合担任这个重要的职位。刘少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他也十分尊重薄一波的意见,最终在薄一波的坚持之下柯庆施进入了华北局的领导班子。

2.刘少奇为何不看好柯庆施

事实上,刘少奇当时的否定,并非无的放矢,而后柯庆施的一个举动也让薄一波对此后悔不已。

在华北局任职初期,柯庆施对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各方面工作进展的也很是顺利,在众人都觉得是刘少奇多虑时,柯庆施的工作出问题了。

他在管理事务时,因个性问题与其他成员频频发生摩擦,这些摩擦很快升级为分歧,严重影响了局内的工作氛围和合作,华北局的一些关键项目也因矛盾的加剧而进展缓慢。在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薄一波主动向刘少奇汇报,并进行了自我批评。

随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在发给华北局的电报中指出:“柯庆施同志在团结同志,履行工作方面存在缺点,需要随时注意帮助。”

实际上,柯庆施此人虽然为官清廉,不贪不腐,理论水平优越,但是,他总是过分热衷于政治投机,总是毫无保留的紧跟上级步调对局势缺乏独立判断,总是喜欢批评别人以凸显自己的正确性。

而刘少奇正是提前认清了他性格上的缺陷,所以才如此反对。而后的历史也证明,刘少奇的眼光是相当正确的。

1957年,柯庆施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坚决批评反对冒进的言论,不断提出高指标,促使中央和其他地方领导人加快跃进步调,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运动在全国各个地方达到高潮,对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运动失败后,弊端显露无疑,但柯庆施依然不承认错误,竭力推卸责任,依然坚决维护错误观点,为后来经济恢复正常设置了障碍。

在特殊时期,他更是成为上海帮的重要支持者,甚至很多人都说,如果他不英年早逝,极可能成为小组组织中的第五人。

薄一波在晚年回忆录中提到,“用错了人,一旦让他们钻到高级领导层,必然要玩弄诡计,兴风作浪,其祸患极大。少奇同志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而我的看法却过于片面。”

虽然柯庆施此人的缺点很多,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他的个人功绩,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有缺点的战士终是战士。”

他并非胸无大志之人,从之前他对薄一波的营救中就可见一斑。再者柯庆施始终坚持艰苦奋斗,雷厉奉公,身体力行,尽管某些方面有些过头,但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建立起一支良好的队伍还是有意义的。

上海市委原副秘书长马达在提到柯庆施时说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临近春节的一个晚上,市府的一位主管行政事务的干部拎着金华火腿送来,还没进门,就被柯庆施声色俱厉的赶出了家门:“你给我拿回去,不然我打断你的腿。”这位干部吓的拔腿就跑。

不得不说,就这一行为得让现在多少干部羞愧。根据中纪委近年来的公开信息,自2012年以来,已有数百万党员干部因腐败问题受到调查或处罚。而柯庆施当年的疾言厉色,或许能给当下某些干部以警醒。历史如镜,照见得失,唯有以史为鉴,方能行稳致远。



0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