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这段时间,李嘉诚可谓是已经陷入了暴风眼的中心。
其所控制的长江和记试图将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悉数出售给美国犹太资本贝莱德集团,而在目前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之下,李嘉诚的行为无疑是相当敏感,且等于公然表态的一种行为。
甚至就连港澳办的官方,都专门发文批评李嘉诚“过于天真”。只是问题在于,在目前风波已经如此猛烈的情况下,李嘉诚和长江和记似乎还不打算停下自己的行为,仍然想要继续将港口出售给贝莱德...

3月4日,特朗普在国会山发表了演说,明确表示美国“要收回巴拿马运河”,期间他还提到美国的一家公司,正在试图购买巴拿马运河的两座港口。而这家公司,如今来看就是美国的贝莱德集团。
经常读国际新闻的读者恐怕对这家集团应当是有所耳闻的,因为去年就是这家贝莱德集团,鲸吞了乌克兰的大量国企,说是“吃掉了乌克兰”也不为过。
但是有趣的是,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贝莱德集团可能和民主党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今看来,贝莱德集团和共和党也比较密切。

同样也是3月4日深夜,长江和记宣布已经和贝莱德集团达成了原则性协议,长江和记将会向贝莱德集团出售其在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其中就包括位于巴拿马的两座港口,整个交易共计涉及到了228亿美元。
而就在这个消息公布的当天,长江和记的股价涨幅接近22%,从商业的角度而言,李嘉诚和长江和记的这次行为无疑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从政治和立场来说,李嘉诚的行为无疑引起了民间极大的愤慨,《大公报》就接连发文抨击李嘉诚,甚至称其“丧权辱国”。

就李嘉诚个人的立场来看,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出售港口的行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利可图,这就够了。
李嘉诚本身谈不上纯粹的中国人,他是加拿大国籍,他公司的大部分的资产,以及整个商业帝国的大部分收入来源,都已经转移到了国外,尤其是英国。
事实上,长江和记52%的收入来自欧洲,仅有8%的收入来自大陆,大陆对于李嘉诚而言“无足轻重”,他这个人,早就已经用脚站队了。
就商业角度而言,出售这些港口是正常的,因为这些港口本身并不挣钱。

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已经将“主战场”转移到了航运,港口及造船业等“海事领域”,那么手握如此多的港口,对于非主营海事领域的长江和记而言,是危险的。
而将其出售,反而让企业的股价涨了22%,肯定是符合商业逻辑的。
只是如此大的生意,以及如此敏感的领域,很多问题不可以从单纯的商业角度来考量,如果港口的经营权为美国所控制,美国就会对中国的贸易进行胁迫,这就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李嘉诚如此聪明,这点小事他能看不懂?

所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是立场问题了,我们对李嘉诚最大的错判,就是还将其视为中国人。
仍然出售尽管不满的声音已经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李嘉诚和长江和记仍然决定按照原计划将自己手中的港口出售给贝莱德集团。
新加坡经济专家和学者认为,长江和记此举是希望“速战速决”,希望避免更大的损失。

毕竟拖得越久,就会面临越大的舆论压力和政治风险。但是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教授傅方剑认为,在涉及到了如此之多的政治因素之后,长江和记恐怕很难快速将手中的港口出售。
因为李嘉诚不可能对大陆的诉求置若罔闻,长江和记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必须遵守港交所的规定,否则就会面临退市风险,而李嘉诚并非“制定规则的人”。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3月18日也表示,“交易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否则特区政府会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傅方剑认为,李嘉诚想要出售的43个港口,可能巴拿马的两座港口以及部分对美国比较重要的港口,可能会被出售,但是那些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港口,最终恐怕无法脱手,李嘉诚必须对双方达成“平衡”。

有趣的是,本月24日中方高层在北京会见了黑石集团的董事长苏世民,而贝莱德集团本身就是黑石集团曾经的下属企业,如今二者仍然维持着密切的“特殊关系”,这次会面被认为相当的不同寻常。
苏世民在会谈中明确表示,黑石集团重视中国市场,同时愿意继续和中国进行合作,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为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事实上,对于贝莱德集团而言,此次接手长江和记的港口同样具有风险。
因为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巴拿马已经成为了“敏感区”,无论是长江和记出售,还是贝莱德收购,都会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以及舆论风险,资本天然厌恶风险,长江和记想跑,难道贝莱德就真的想要吗?
要知道,港口本身是不挣钱的,政治意味和地缘价值大于实际的商业利益。
笔者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曾经亲民主党的财团,贝莱德集团很有可能是在通过这种主动承担政治风险的举动,向美国特朗普政府“示好”...
参考资料:
《长和据报拟按原计划推进巴拿马港口交易》 法广
《出售巴拿马港口等资产交割日逼近 报道称李嘉诚还在按计划推进交易》 联合早报
《【东谈西论】李嘉诚卖巴拿马港口 风波才开始》 联合早报
《何立峰会见美国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 新华网
《巴拿马运河港口交易:舆论加大指责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损害中国利益"》 法广
《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争议:中美角力下香港企业的政经困局》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