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开国上将中,谁的知名度最高,许世友绝对有资格上去比一比。这位在民间被称为“许和尚”、“猛张飞”的名将,因其性格直爽、作战勇猛,深受一部分军迷的喜欢。
解放战争中,许世友在华东野战军中先后担任第9纵司令员、华野东线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可以说是华野数一数二的猛将。
然而,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却缺席了华野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关于其中的原因,尽管官方已经给出了解释:许世友因为腿伤不能参战,但前前后后的一些蹊跷,让这件事情变得古怪起来。
其中是否有些“特别”的原因呢?
一,许世友职务“明升暗降”
目前已经面世的权威著作中,对于许世友在这一阶段的状况,大多讲解不详。只有一些零星的文章中,提到在淮海战役前的济南攻坚战中,许世友曾经带伤上阵,而且是腿部受伤,至于伤病有多严重,文章并没有介绍。
对此,我们先不过多纠结伤病问题,且看一个小细节:许世友在济南战役后,似乎“凭空消失”,直到淮海战役结束,许世友才“露面”出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从兵团司令到一个军区的副司令员,明面上看,许世友似乎升官了,然而一做对比,就会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1949年2月,华野奉命整编为第三野战军,部队中的将领职务也出现大变化,如王建安出任第七兵团司令员、陈士榘出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出任第九兵团司令员、叶飞出任第十兵团司令员。在这四名兵团司令员中,早前只有陈士榘曾和许世友并驾齐驱,两人都担任了兵团司令,而王建安等人当时还是纵队司令,级别低于许世友。
当时的三野兵团司令员,麾下有十几万大军,论起地位,绝对要高于山东军区的副司令员。也就是说,在淮海战役胜利后,许世友的职务“明升暗降”,直接被一些将领赶超。
济南战役是在1948年9月底结束的,许世友出任山东军区副司令的时间是1949年初,前后仅有三个月时间,由此可见,所谓的“腿伤”并不严重。
而这并不严重的伤病“恰好”让许世友缺席了淮海战役,以至于战后“论功行赏”时,许世友根本没有排上号,怪哉怪哉!
二,再看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的前线攻城总指挥是许世友,而负责全线布局的最高指挥则是粟裕。对于此战,现在存世的许世友各类传记、回忆录,都只讲述攻城过程和最终的胜利结果,对于其他方面,则没有过多记载。
反观粟裕的传记、回忆录,除了记载战役过程外,还都提到了一个问题:济南战役中,战略预备队没有动用。
按理来说,一场战役能够打胜就行了,没必要追究哪个部队没有动用,那么关于粟裕的传记中,为何还要强调战略预备队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对于济南战役,粟裕有更深的战略构想。他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给出了解释:要以攻打济南为契机,等待徐州方向的敌军支援,并寻机狙击,最后拿下徐州。
不过,对于粟裕的构想,攻城总指挥许世友却不认同,并直接导致许世友在战役期间的一些“不满”。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可以发现许世友的两点抱怨:
一,对济南攻城的兵力有意见;
二,对原有的进攻方向部署有意见;
关于第一条,华野一向习惯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然而在济南战役中,粟裕却把兵力一分为二,14万人攻打济南,18万人执行战略预备、打援任务。粟裕的安排,让许世友大为不解,“许和尚”动起脾气来,又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因此最后甚至闹到了毛主席那。
至于第二条,也是由于许世友和粟裕在战略目标上的分歧导致的。为此,在攻城过程中,许世友竟单方面做出调整,加大进攻力度,仅用八天时间就解放了济南城。
正常来说,速战速决当然是好事,但许世友的这个做法却严重违背了粟裕的初衷。眼见战局正往粟裕构想的方向发展,半路却杀出个“许和尚”,把整个计划全部搅乱,纵使粟裕一贯儒雅谦逊,也为此大为恼火。
三,粟、许关系究竟如何
四大野战军,军内山头最多、人际关系最复杂的当属第三野战军。由于粟裕的个人资历问题,三野内部多次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比如谭震林、陈士榘以及更早的新四军时期黄克诚等人,都曾和粟裕有过争论。
和谭、陈两人相比,许世友和粟裕的相处磨合时间更短,许本人的性格也更为直爽。有一点要承认的是,济南战役后,粟裕和许世友之间出现了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小摩擦”。但是,这仅仅是两人在战斗风格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而不是个人恩怨。
实际上,粟裕和许世友的私交很不错,比如在九大开会期间,粟裕曾打电话给许世友,托他照顾在南京的老母亲,可见两人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