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的司马昭,在司马懿去世后,有没有和司马师争夺的心思?

二狗说历史 2020-08-17 09:33:19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杀死了曹爽,掌管了曹魏的大权。三年后,司马懿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地位,接管了曹魏的军政。但是我们都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看出,二儿子司马昭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物。那么司马昭有与哥哥争位的意图吗?

就这个问题而言,司马昭应该没有这样的想法,或者说他的哥哥在他有这个想法之前就去世了,并把这个位子交给了他。可以想象,如果他的哥哥将宝座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将来很有可能出现同室操戈的情况。

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曹操王朝确立司马家族地位的高平陵事变中,司马师是率部护卫司马门的主将。他镇静内外,军阵整齐,极大地安定了处于弱势的司马一派的人心。甚至他们极善养气的父亲也为他的儿子如此强大感到惊讶。

而且,司马师早已为司马家的这一天做好了准备,并早早秘密地豢养了一群死士,将他们藏在民间。事发时,这些躲藏在暗处的人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以帮助司马扼杀敌对势力,稳定内部,并确保政变成功。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司马师远胜司马昭

在高平陵事变前夕,司马懿将政变计划告诉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在得知要举大事后,司马昭回去后整夜睡不着觉,心惊胆战,辗转反侧。

但是,司马师像往常一样该吃吃该喝喝,并整夜安眠。第二天清晨,司马师精神振奋,率队保卫司马门,确保了政变的成功。

高平陵事变成功后,司马师因功被封为常平乡侯,食邑千户。从此,司马师逐渐确立了司马继任者的地位,并开始接受培养以取代司马懿的军事和政治权力。

司马师成就斐然,而司马昭却成就甚微

司马师在高平陵事变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嘉平三年,跟随司马懿平定王淩叛乱,并晋升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去世后不久,他就负责魏国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并于次年晋升为大将军。

嘉平五年,吴国太傅诸葛恪率先进攻合肥新城,司马师力排众议集中兵力在新城迎击诸葛恪。首先,军队被派去高筑营垒,坚守不战。吴军筋疲力尽后,司马师派文钦率领精锐部队进攻,以阻击诸葛恪的撤退,并派毌丘俭等将军从后面追击。诸葛恪担心整个军队都会被围困,并迅速撤军逃脱,被文钦追上,并在新城被击败,斩首超过万余。

正元二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增兵反司马师。两人率领部队越过淮河后,他们驻扎在项县,与司马师对峙。一方面,司马师调兵遣将,派胡尊切断叛军的归路,派遣诸葛诞进攻叛军的巢穴寿春,并率军与叛军进行决战。

司马师命令邓艾带领一支由10,000人组成的军队与叛军作战,假装被打败,吸引了毌丘俭、文钦进攻。这两个人真的上当了。文钦领兵追击邓艾。司马师指挥骑兵从后面进攻文钦。文钦被击败并逃往吴。毌丘俭得知文钦被打败的消息后,便匆匆放弃了这座城市,逃离了这座城市。全军溃散,毌丘俭躲躲在草丛中,被当地人射杀。司马师平定淮南叛乱。

在司马师去世前,他的兄弟司马昭在指挥部队方面的成就相比较就失色很多了。司马昭的早期军事成就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和蜀汉军队。但是,他大多都是以夏侯玄、郭淮的副将身份参与,基本上属于坚守不出就稳操胜券的战争,对敌人的伤害和战斗功绩相对较小。

司马昭领导大规模战斗的唯一一次是在嘉平四年,当时司马师派兵伐吴。司马昭被任命为总督,统帅胡遵、诸葛诞等部七万兵马,袭击了吴国东兴。吴国太傅诸葛恪领兵四万救援东兴,结果,司马昭的部队被星夜兼程赶到的吴军先锋丁奉趁雪夜击败,死伤无数。

在这场战斗的失败之后,司马昭的处理相对幼稚。询问起这场战斗的失败者是谁时,王毅说指挥官应该承担这场战斗的责任。司马昭竟杀了王毅。回到朝廷后,司马师的处理极为精湛,除掉了司马昭的官爵,但他没有责怪其他将军,成功地收买了人们的心。

司马昭与哥哥争夺权力的理由不充分

在第一个方面,司马昭基本确定了司马昭继任者的身份。历史上没有记录过司马师有亲生儿子。他只有一个被收养的儿子司马攸,就在继任方面肯定是要在司马昭后面的。

二来司马家也吸取了曹魏主少,国家动荡的经验,因此,司马师选择继任者时,必须选择年龄较大且经验丰富的继任者,以确保司马家族的实力。

在第二方面,司马昭的军事和政治能力与他的哥哥司马师仍然有一定差距。就拿豢养死士来说,知道这件事后,估计司马昭都能吓出一身冷汗,都不敢跟他大哥争锋了。

第三方面,司马家族实际上在魏国内部有许多敌对势力,例如文钦、诸葛诞、钟会等,这些势力并不弱。司马家族不能也不敢出现分裂。一旦分裂,他们很快就会被对手抓住并被粉碎。他们都是手握重兵,一直保持着绝对的实力,绝不会犯曹爽的错误。

因此,即使司马昭雄心勃勃,他也不能也不敢与他的哥哥司马师争权。这是为了保护司马家和他自己。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