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针还得埋个管子?PICC、输液港是什么玩意?

晋瑞谈健康 2025-02-28 03:46:25

本文作者:潘文俊(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肿瘤内科经典的场景就是人手一个输液袋,无论是在打化疗、对症治疗还是营养支持治疗,输液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需要水化的化疗,经常就是2000ml的输液量,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高渗的肠外营养也是1500ml起步,这些液体对外周浅静脉的刺激性是很强的,尤其是输液次数越多,血管弹性越差,静脉炎风险越高,如果使用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极易出现化疗药物外渗,轻则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以出现组织坏死、溃疡,不仅影响抗肿瘤的进行,更让患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治疗也一样,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合的治疗方案,也需要准备好合适输液工具。需要长期化疗或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建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常用的包括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等。

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一般穿刺部位为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多在紧急开放静脉通路、需要下肢补液、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肺动脉楔压、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时采用,留置时间较短,约2~4周就需要拔除。优点是操作便捷、可以监测血流动力学、肺动脉楔压等,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临床多采用颈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短、舒适度差、反复置管,选择股静脉置管者还增加感染风险,因此不作为肿瘤患者平时输液常用输液装置。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肿瘤患者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之一,可以留置时间长达1年,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保护外周血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输液通道。PICC一般经上肢静脉置管其导管尖端留置于上腔静脉,部分肿瘤患者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时,需避免上肢静脉输注,可选择经股静脉置入 PICC 导管。PICC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输液期间仍需要避免手臂过度活动、每周需要护理1次,导管外漏对患者洗澡有影响,在家护理不当有感染风险,同时对部分希望病情保密的患者有一定影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是一种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只有当患者需输液及维护时,将专用蝶翼针扎入输液港底座便可建立起输液通路,治疗结束拔除蝶翼针。优点是留置时间长,最常可达10年,维护周期短,1个月维护一次,装置在皮下,隐私性高、高然风险低,输液期间可以解放双手。缺点是费用较PICC贵,植入及取出均需要在手术室局麻下进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