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小背心成功弹起,29岁TVB小花离巢:只能无奈被动地接受安排

凉城月下少年郎 2025-03-23 16:06:35

从TVB出走潮看艺人职业觉醒:当传统电视遇上自媒体革命行业变革下的艺人困境

2023年夏末的香港,社交媒体被一条离职宣言刷屏。梁雯蔚用长达千字的告别信,为在TVB的七年画上句点。这个曾在《宠爱Pet Pet》中以背心造型引发热议的姑娘,最终选择在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她的故事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香港电视工业转型期的阵痛与新生。

当我们翻看TVB近年的财务报表,会发现这家曾经的娱乐帝国正经历寒冬。2022年度财报显示,电视广播业务亏损达4.07亿港元,同比扩大18.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网红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在2023年突破15亿港元。这种数字落差,或许正是梁雯蔚们选择"出走"的深层动因。

在TVB化妆间昏暗的灯光下,有位资深服装师曾向我透露:"现在年轻艺人接戏,第一句问的不是角色设定,而是能否保留社交平台内容发布权。"这种微妙变化,暴露出传统经纪模式与数字时代需求的根本矛盾。香港演艺学院最新研究显示,本地艺人平均月收入中位数仅1.8万港元,但拥有10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广告收入可达该数值的3-5倍。

新媒体时代的转型机遇

梁雯蔚的告别信中,特别提到将重点经营自媒体频道。这让人想起去年转战直播带货的前TVB花旦陈敏之,她在抖音的首场直播就创下200万销售额。不同于前辈们北上发展的传统路径,新生代艺人正在开辟"香港制作+全球流量"的新赛道。

在旺角某网红孵化基地,我遇见过转型成功的案例。前儿童节目主持人阿Kay,通过制作粤语配音的宠物短视频,半年内YouTube订阅突破50万。"以前在电视台,三个月才能等到一个出镜机会。现在每天都能和观众直接对话,这种即时反馈太迷人了。"她边调整手机支架边说,身后是堆满直播设备的办公桌。

这种职业转型的集体转向,催生出新型艺人孵化模式。香港浸会大学传媒系的研究显示,2023年本地艺术院校毕业生中,63%选择签约MCN机构而非传统电视台。某头部MCN创始人Jason坦言:"我们给艺人的不是固定薪资,而是流量分成+品牌联名+课程变现的组合包,这才是Z世代要的'安全感'。"

个体叙事中的职业觉醒

回看梁雯蔚的TVB岁月,就像翻阅一本香港电视业变迁的微观史。2017年参选港姐时获得的"最佳发脚大奖",这个充满年代感的奖项名称,本身就隐喻着传统选美工业与新时代审美观的错位。她在《正义女神》中的戏份被删减,恰逢TVB推行"优化制作成本"政策,据内部人士透露,该剧原定的20集最终压缩至15集完成。

在深水埗的茶餐厅里,有位不愿具名的前编剧感慨:"现在制作会议,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在三场戏里塞进五个植入广告。编剧组新来的年轻人,手机里都装着剪映和CapCut,随时准备把剧本改成短视频脚本。"这种创作生态的转变,让擅长长剧集表演的艺人陷入尴尬境地。

梁雯蔚在声明中反复提及的"被动性",揭开了传统经纪合约的隐性束缚。根据香港演艺人员权益协会调查,全港83%的电视艺人合约中包含社交媒体限制条款。但矛盾的是,TVB自家运营的Big Big Shop电商平台,却要求艺人每周至少发布三条带货视频。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困境,正在加速人才外流。

结语

当梁雯蔚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她或许没有想到,这条离职宣言会成为观察香港娱乐产业转型的绝佳样本。从《欢乐今宵》时代的造星工厂,到短视频时代的流量战场,艺人职业路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

走在尖沙咀的星光大道,你会发现游客们举着手机寻找的不再是明星手印,而是网红同款打卡角度。这种转变提醒我们,娱乐工业的权力重心已从电视台总控室,转移到每个用户的指尖。那些选择"出逃"的艺人们,看似离开了镁光灯聚焦的舞台,实则跳进了更广阔的创作海洋。

或许正如梁雯蔚在声明结尾写下的"江湖再见",这个"江湖"早已不是邵逸夫时代的电视城,而是由算法、流量和用户偏好交织的数字江湖。当传统电视台的化妆镜映出自媒体补光灯的光晕,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某个艺人的职业转折,更是一场席卷全球娱乐产业的数字迁徙。

0 阅读:3

凉城月下少年郎

简介: 凉城月下少年郎